推广
千年古渠今犹在 泾水悠悠续文脉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25-10-16
  □本报记者 郑浩伟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生产力的大发展,芍陂、邗沟、引漳十二渠、鸿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大批规模空前、恩泽后世的水利工程相继兴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郑国渠,无疑是其中格外璀璨的一颗明珠。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首届郑国渠学术交流会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成功举办,搭建起一个连接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郑国渠所承载的,正是中华民族‘因势利导、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精神,以及‘因地制宜、创新求索’的实践智慧。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对当下水利事业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水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靳怀堾表示。
  读历史:治水有传承
  如今,修建郑国渠的故事已经被广泛传播——战国末年,韩国派出水利工程师郑国赴秦国进行“间谍活动”,不曾想,开挖郑国渠这一“疲秦之计”,最终竟成“强秦之策”。
  然而,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弱小的韩国如何能培养出这样一位杰出的水利工程师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级工程师蒋超给出了答案,韩国在治水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疆土狭长,跨黄河南北,境内的荥泽,被称为古代中国九大泽之一,起到储水和调节济水的作用。
  魏国开凿鸿沟后,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再从圃田泽引水东南,形成庞大的水运交通网。从地势上看,荥阳地势“绾毂水路要道”,韩国的荥泽显然比魏国的圃田泽更适合引黄河水。因此荥阳引黄口很快取代了原阳引黄口。可是,黄河桀骜不驯,要成功引出一股足够流量的水流,绝非易事。在此过程中,韩国涌现出了众多治水的能工巧匠,最终实现荥泽连接黄河、济水和鸿沟,成为天下水运枢纽。
  郑国便是韩国众多治水工匠中的一员,他的治水经验丰富,能力甚至更加出众。他的到来,刚好迎合了秦人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想要开发渭北旱原农业的需求。
  看技术:此举成范例
  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不仅是对治水经验的传承与推广,更开引泾灌溉之先河,为多沙河流水资源利用提供了良好范例。
  这条从泾水到洛水的灌溉工程,在设计和建造上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在渠系布置上,干渠设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从而使整个灌区都处于干渠控制之下,既能灌及全区,又形成全面的自流灌溉;渠首选在泾水流出群山进入渭北平原的峡口下游,引流无须修筑过长的堤坝;既采用了“横绝”技术,又利用泾河高含沙河流的特点,把大量的盐碱地改造为良田……
  郑国渠于公元前236年前后建成,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郑国渠灌溉的关中地区和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南北呼应,共同构筑了秦国强大的经济长城,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自秦之后,随着历史变迁和自然原因,郑国渠多次废弃与重建,引水枢纽也随之不断上移。但是,据陕西省水利厅机关党委一级调研员耿涛介绍,从秦郑国渠到近现代的泾惠渠,渠干变化不大,基本是一脉相承,始终是关中平原,乃至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灌溉系统之一。
  谋未来:科技添活力
  郑国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郑国渠灌溉效益的传承,见证了中国灌溉工程的制度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变迁。然而,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入和跨学科数字技术的兴起,郑国渠的保护利用、郑国渠水文化的传播弘扬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陕西水利博物馆副馆长郑烨提到,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郑国渠文化研究亟需构建“历史解码—技术转化—价值赋能”的完整链条,通过方法论革新与路径创新,激活这一千年水利遗产的当代生命力。
  “例如,探索在公众传播领域打造数字剧场,通过动作捕捉复原战国水利施工场景,让观众以‘数字分身’参与开凿工程,在虚实交融中理解‘疲秦之计’背后的文明密码。”郑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来自河海大学的博士王信雨也从数字人文视角,思考了郑国渠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他认为,数字人文方法有助于创造一种既保持文化本真性,又能实现跨文化有效沟通的传播模式。建设郑国渠虚拟博物馆,将数字手段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吸引国际学界对郑国渠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
  …………
  这场学术交流会,不仅让水利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化中感悟力量,又让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探索郑国渠当前及未来的保护发展之道,为水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思路、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