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加大调水力度抗旱夏灌
信息来源:责任编辑:陈帅
责任编辑:刘艳芹
发表时间:2024-07-09

交口抽渭灌区总干三号闸运行保灌溉 刘锦锋 摄
“截至7月3日,我们渠首站机组已连续满负荷运行303.5小时,创灌区夏灌25年来新高。夏灌渠首引水7831万立方米,累计灌溉玉米及经济作物近80万亩次,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记者近日来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办南杨村的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渠首站,提到目前的抗旱工作,渠首站党支部书记门海蒙高兴地说。
进入6月以来,陕西关中地区高温持续,一直没有有效降雨,河源来水也相对减少,交口抽渭灌区是怎么做到在“非常之时”创造“非常之举”的呢?
固坝拦波稳水源
渠首抽水站是交口抽渭灌区的龙头枢纽,渭河水从这里一路北上,经过八级接力提水,顺着一条条纵横阡陌的渠道流进渭河北岸一块块农田。
渠首抽水站进水闸室位于渭河S形弯道下游,进水条件较好。在工程上游渭河右岸设有4座固滩潜坝、7道挑水潜丁坝、24座丁坝、砌石护岸1580米;左岸设有3座圆盘坝、砌石护岸519米。门海蒙说:“这些工程设施能起到很好的控导作用,使河道达到‘水不改道、枯水不离闸’的要求,稳定了我们的取水水源。”
今年,为了有效应对多年不遇的旱情,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根据灌区旱情和中长期天气预报情况,于5月下旬抢先开机夏灌,引水时间较往年提前15天。同时,根据河源水势加固渠首临时坝,抢流量、抢进度、抢时间,赢得了夏灌抗旱的主动权。
“抗旱灌溉,水源最要紧、最关键。夏灌前,我们不仅对上游的工程设施进行了全面巡查维护,还对下游临时坝进行了加固维修。这样能抬高水位,增加输水量。”门海蒙指着闸室下游50多米处的一道石坝介绍。
据统计,6月初渭河来水流量约110立方米每秒,水位在1.4米以上;6月23日以后,来水偏少,水位在1.2米左右。交口抽渭灌区从6月9日开始满负荷运行,至23日结束,精准利用了水源丰沛期。
机泵改造增水量
“这个泵站是2023年拆除新建的,包括泵房的机电设备,宿办楼。”交口抽渭筱家站站长白晓斌介绍。交口抽渭灌区是以渭河为水源,灌排结合的大型、多级、无坝电力抽水灌区,承担西安、渭南两市六县21个镇(办)126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受益人口80余万人。灌区于1960年开工建设,1970年全面建成运行,建有抽水泵站26座。
2022年,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利用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资金,对筱家站等5个泵站进行改造提升,拆除重建筱家泵站1座,改造官底、佐家、王家、张桥泵站4座。2023年10月工程完工,当年冬灌时即投入运行。项目实施后,共计改善灌区北干系统灌溉面积33.44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337万公斤。
“我们站以前有7台机组,满负荷运行出水量是5立方米每秒,现在6台机组出水量是9立方米每秒,大幅度提升抗旱服务保障能力。”白晓斌说,在泵站改造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交口抽渭灌溉中心还对北干22公里渠道进行了维修改造,使渠道输水量比以前扩增30%。
据了解,筱家站设施灌溉面积6万余亩,掀起夏灌高潮。目前,第一轮灌溉已接近尾声,共灌溉玉米、葡萄、酥梨等农作物5万余亩。
修渠畅流送甘霖
记者来到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红高钞10组村民李军红正在葡萄园里忙着灌溉。一条新修的U形渠道,把流淌的清水输送进他家的葡萄园。
“我种的是阳光玫瑰,正是膨大期,遇上高温天旱,没水就要旱死了,幸亏交口抽渭及时送来水。”李军红说,“6月4日浇了第一水,现在已经是第二水了。水能赶上劲儿,葡萄产量和质量才能有保证。”
李军红地头的那条U形渠道正是今年交口抽渭灌区新修的渠道。3月,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在渭南市临渭区境内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建设范围涉及临渭区下邽镇双明村、阳尹村、旭光村等5个村,涉及灌溉面积1.4万亩,计划10月底完成。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提高供水能力和耕地质量,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可高温持续,抗旱灌溉也迫在眉睫,两者该如何兼顾呢?
交口抽渭佐家站站长张永江说:“我们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和抗旱保灌,边建设、边用水,穿插进行,既不影响群众灌溉,也能促进抗旱灌溉。”李军红地头的渠道是佐家站建设者加班加点赶在5月底修好的。如今渠道水量增大,水流流速加快,有力保障了辖区农作物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