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一江丹水映丹心
信息来源:责任编辑:陈帅 发表时间:2024-07-09
丹江商洛段
  □李高艳
  一小撮泉眼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马角村的石堆里探出了头,丹江开始了它的流淌之旅。随着银花河、武关河、老灌河、淇河、界河、石鼓河、白石河等诸多支流的逐步汇入,开阔的水面终有了江的气势。这条在商洛境内有着390公里长度、1184米的落差、751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丹江,被称为商洛的“母亲河。”
  相传尧的长子丹朱在此治水多年,死后被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子丹,把这条江命名为丹江。又一说此处因产“得者多寿”之“丹鱼”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就有着相关的记载,“水(丹水)出丹鱼”,就是相关印证。
  航运撑起曾经繁华
  丹江穿过商州,越过河南,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后汇入长江。商洛地处秦楚交界,丹江水运便捷通畅,是南北物资运输的干线。据史料记载,商洛船运于春秋时期开始,繁荣于魏晋,极盛于明清。丹江航运,从春老河口开始,顺汉江入航长江,是历史上通往长安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
  有秦一代,南京的贵重物资依丹江水运送到北方。汉代建都长安,官府沿丹江航运,把长江流域的粮食运往关中,史称“漕运”。据唐代漕运《三省边防备览》卷五《水道》记载,汉唐时期,丹江是荆、扬漕运关中之一道。到了明清时期,从荆紫关通过丹江向西北方,运至龙驹寨(属今商洛地区),再转陆运至长安或者西北,成为漕运的首选。
  正因如此,作为秦楚接壤地带,拥有航运码头的商洛,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武关作为门户,见证着王朝更迭的战火纷飞。战国时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楚怀王即被执于武关;秦始皇东巡皆经武关;刘邦入武关定关中,郭子仪于武关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李自成屯兵商洛后出武关而进军北京。近代贺龙将军于1932年率部与敌刘振华部激战武关……
  旧日烟尘渐远,如今的武关静静守在那里,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悄然做一个宽容悲悯的智者。
  对于丹江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生命里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它以航运撑起一江两岸的繁华,在此之后,它以一江清水远赴京津而驰名。
  一江清水送远方
  一条河流的使命,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后,航运带给丹江沿岸的繁华以及衍生出的码头经济就此成为历史。彼时商州城区的泄洪支流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天晴一渠垃圾,雨天一池黄泥汤。商州市政府每天接到无数投诉,却发现投诉人一边抱怨一边污染。
  商州市政府提出生态修复计划,飞播造林,引二龙山水库水注入城区秦岭支流河道,河道两侧修建湿地公园,一系列措施使“黄泥塘”变成清江。
  徜徉在河堤的人行步道,山水环绕的商州无愧“康养之都”称号,“九鱼同城”让人与自然和谐相伴,河湖长制使每一段河流都有了责任主体。市民们惊讶地发现,马莲河华丽蜕变,从垃圾沟蜕变成了景观河,南秦河的水天一色让人惬意享受着湖光山色。
  当丹江从车水马龙的喧嚣转变为碧水清波的幽静,那些曾经一边抱怨一边随波逐流的人们,由衷地守护着家园的绿水青山。
  站在丹江源标示牌下,深吸一口微甜的空气,鼻腔里满满清冽的回甘。掬一捧清亮亮的泉水,只有这样的山才能滋养出这般清澈的水。商州街头的“一江清水送北京”,是商州人的情怀,守护好大自然馈赠的甘露,把碧水送给远方的亲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丹江的秀水孕育出无数文人墨客。追溯他们的足迹,在这里追寻秦楚文化,山水情怀。这一刻,慕名而来的我,执着地在乱石夹缝间艰难行进,只为看一眼到底是怎样的一汪清泉,跨山越城,跋涉千里后还能永葆纯真,滋养着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