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对联,字字精准,对仗工整,甚赞兴修水利之功绩,看后记忆犹新。上联为古有大禹治水美名万代传,下联为今有水利协调信誉人人夸 ,横批是水利古今。我以为贴在咱陕西省水利厅大门,亦或是贴在渭河沿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市县水利局大门,用来描述陕西水利人从古到今治理渭河再合适不过,也是历代陕西水利先贤们坚持不懈治理渭河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认识渭河是在上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解释词语泾渭分明说: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儿时见识浅陋,不解为何。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历史上从蓝田猿人的旧石器时代到以仰韶文化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再到以龙山文化为特征的父系氏族社会,人类的进化过程与渭河息息相关。渭河生命的印迹,早已烙在我们先祖陶器的绘画图案上,展示在甲骨文刻画的轮廓中,浸透在磨制加工石斧骨锄纯熟的手艺里。
人类文明的发祥与发展与水密不可分,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渭河及至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在原始社会,劳动、生息、繁衍在渭河流域的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渭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直到殷商,虽然都城几经迁徙,但都离不开渭河流域。周秦以后,渭水和泾水流域获得充分发展。“关中”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曾分析,秦所以能统一六国,军力的强大只是表征,内里是因为粮食的富足。关中农业底气之丰足,又有赖于渭河水系较之其他地方更早有了像郑国渠那样的灌溉系统。是渭河使关中强大,周公、秦皇、唐宗是沾着渭河的水,才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周秦汉唐四个大字的。唐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都城迁移,渭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但渭河在华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这些描述渭河的诗词中足以见证。
昔日诗人们描述的渭河盛景已经久远。追溯汉唐衰败的原因,就会追到渭河的水上来了。汉唐帝国的宫廷贵族、门阀贵胄数量之多和消耗之大,一度使得关中农业不堪重负。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剧增,不合理的灌溉、对森林的破坏,导致渭河流域生态逐步恶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也出现了严重问题,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加剧,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河道砂石资源的无序开采,母亲河逐渐丧失了自我修复功能。只有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文化与治水精神、水文化与水利事业结合起来,才能传承水文化、发展先进的水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才是当务之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条条生生不息、万古奔流的河流。历史告诉我们,渭河与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渭河宁,则关中兴,关中兴,则陕西强。新时期陕西水利人牢固树立起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并坚持不懈地将这一理念付诸行动,带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环境日益美化,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相协调,真正实现在诗人眼中渭河“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治水是治国安邦的大策,陕西水利人治水传统由来已久,秉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深知善治秦者先治水,历经上千年,秦川大地上十三朝古都名扬中外,成为当时世界的大都市。秦岭是祖国大好河川的分水岭,说来真是奇怪,南麓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北麓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好像一对孪生姊妹。引汉济渭工程联通后,两和融为一体。手挽手,肩并肩,你入黄河,我融长江,不舍昼夜,奔向大海。是巧合,还是高度的天人合一。从此,黄河笑了,长江笑了,大海笑了。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三秦大地水利儿女一定会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回声中书写出新的辉煌。(安康市渔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