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论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责任编辑:陈军 发表时间:2014-03-28

  摘  要:石门水利风景区自2004年创建以来,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发掘,在汉中以及周边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主题不明、档 次低、质量差等问题,要深度开发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应当采取以政府主导扶持,在全面挖掘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高端规划、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旅游文化 新亮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石门水利风景区;

  1  石门文化体系的概念和构成

  1.1石门文化的概念

  石门文化泛指存在于石门水利风景区或与石门水利风景区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并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实物遗存、社会现象等旅游文化资源。它是石门水利风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景区的灵魂。

  1.2石门文化体系构成

  石门文化主要由栈道文化、褒姒人文历史文化,水文化构成。

  1.2.1栈道文化

  栈道是古蜀道中具有独特风格和重要意义的核心形式。何为栈道,《辞海》释“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为了防止崖壁上 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个别地方加有棚盖,远看像一串空中楼阁,故又称为“阁道”。中国古代栈道很多,黄河三门峡河段、张家界天门山、山西宁武翔凤山、三 峡大宁河等都有,但最有名的是秦岭和巴山之间的七条栈道,其中关中越秦岭通往汉中的有四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汉中越巴山通往四川有三条 (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这七条栈道中,褒斜道因最平缓便捷,使用时间最长,最具有古道特征而极负盛名。它南起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全长235公 里。褒斜道的修建自商代晚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有铁器后,在悬崖石壁上修建栈道的技术日趋成熟。秦国时期,为了开通与蜀地的商贸,丞相范睢耗时十余年修 建褒斜栈道,成就了“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奇功。汉武帝时,为达到通漕运的目的,刘彻派汉中太守张昂,发数万人疏通河道,重修五百里褒 斜道。但修至如今石门大坝坝址所在地褒谷口鸡头关时,因褒河巨浪激流,悬崖绝壁,无法架设栈道,只能在北撤700米处弯道内沿山腰向上盘旋七回,另辟了一 条便道(连云栈道)。东汉永平四年,汉明帝刘庄下诏,汉中郡守带领汉中、广元及巴中等地的囚徒2690人,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历时三年,在鸡头关下石 崖中开通了长16米、宽4米的石门(隧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自此,褒斜道全线贯通。一时间车水马龙,商旅交汇,褒斜栈道成为沟通关 中与西南的官道。过往的达官文人感工程之伟壮,在石门内外的摩崖石壁上留存了大量的咏题石刻,其中汉代至南宋的十三方石刻最为珍贵,包括:石门、鄐君开 通褒斜道、鄐君碑释文(南宋)、李君表、石门颂、杨淮表纪、玉盆、石虎、衮雪、李苞通阁道、潘宗伯韩仲文、石门铭、重修山河堰(南宋)等,史称“石门十三 品”,为历代考古和书法家所推崇,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之后,褒斜栈道历尽战火硝烟,反复修葺,直至元代。2002年,国家修建的从留坝县姜窝子至宝鸡眉县的二级公路沿褒斜栈道遗址修建,它是当时汉中进入西安线形最好、设计最合理、行车最舒适的省级干线二级公路。

  千百年来,与褒斜栈道有关的历史故事很多,像“周幽王罚褒得褒姒”,“秦惠王灭蜀”,“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张鲁占汉中”,“曹操 斩杨修”,“诸葛亮北伐曹魏”等典故像一颗颗明珠,成为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褒斜栈道因在中国政治、军事、商贸、交通、邮驿、书法、碑 刻等诸多方面影响重大,被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石门栈道是在它的原址上方抬高70米复建而成的仿古 栈道,其浓缩了褒斜栈道的七种形制,以及“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等附属建筑,建成后在业界引起轰动,成为新时期汉中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象征。

  1.2.2以褒姒为主题的人文历史文化。

  褒姒,西周时期绝色美女,家乡在石门水利风景区内大坝以上9公里的褒姒铺。她的身世在《国语·郑语》和《史记·周本纪》里都有记载。大致意思是:夏朝末 年,有两条龙降落在宫廷上说:“我们是褒国先君。”夏帝不知该怎么办,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结果是要把它们的唾液收藏起来才吉利。于是摆出币 帛祭物,向二龙祷告,二条龙留下唾液不见了,夏王命人用木匣子把唾液收藏起来。一直留存到了周朝,从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到周厉王末 年,厉王禁不住好奇打开观看,一不小心,把唾液流洒到地上,无法清理。周厉王很慌张,便用巫术驱除。他让宫女裸着身子对着唾液呼叫,迫使龙精化为一只黑色 的大蜥蜴。蜥蜴爬进厉王的后宫,遇到了一个七岁小宫女,结果小宫女无夫而孕,四十年后生下一个女婴。宫女非常害怕,就把女婴扔到宫外,恰好一对逃亡的卖弓 夫妇路过,收留了她并逃到了褒国,褒国人姓姒,女孩就叫褒姒。到了周幽王继位后,褒姒已经长大并出落得非常美丽。因褒国没有向周王朝正常纳贡,幽王便举兵 讨伐,褒国为求赎罪,就把褒姒献给了幽王。幽王见褒姒美若天仙,非常宠爱,不久生下儿子伯服。但褒姒进宫后很抑郁,从没笑过,这让幽王更加着迷且心有不 甘,为博取一笑,竟对外悬赏千金以求方法。结果尝试了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命宫人歌舞进献,甚至撕帛裂锦等,可褒姒依然不笑。这时奸臣虢石父想了一个馊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昏庸的幽王竟马上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各地诸侯以为朝中报警,都带领兵马赶来救驾。结果到骊山脚下一看,才知道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知道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 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之后又为此反复戏弄诸侯,诸侯们渐渐地不再来了。周幽王为讨褒姒欢心,又废黜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伯服为太 子,并准备向申氏的父亲申侯问罪。申候得知消息后暗中勾结西北夷族犬戎军队,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幽王急令点燃烽火,但诸侯们因多次受了愚弄,没有 救驾。犬戎兵马迅速攻陷王宫,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出逃,犬戎兵追了上来,当场将他和伯服砍死,将褒姒俘虏,西周自此灭亡。

  通过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其目的是想说明褒姒是妖,所以她的降生注定了周的灭亡。《诗经·小雅·正月》上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因此,自古以来,褒姒总 被冠以“红颜祸水”、“亡国妖妃”等骂名。但翻遍史书,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褒姒陷害忠良,持宠骄横、祸国殃民的罪证,她唯一的欲加之罪就是太美,那么她究 竟有多美呢?《东周列国志》中形容褒姒:“目秀眉清,齿红唇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 照人”。汉中作家王蓬写的《褒姒铺怀古》有云:周幽王到褒国见到褒姒时:“她的身材像山坡上的毛竹一样修长婀娜,脸庞像天上明月一样皎洁清丽,最绝的是像 山泉一样的眼睛,水汪汪的,黑白分明,无一尘埃,无一丝杂染,与青山绿水保持着一种和谐,简直是大自然塑造出来的精灵”。

  幽王自亡国,褒姒背骂名。一笑千金和烽火戏诸侯并非褒姒自身有心计,而是统治阶级转嫁罪恶的手段。作为褒姒故里的后人,我们有责任为她正名。

  1.2.3水文化

  a水利文化:以演变了两千多年的山河堰、褒惠渠和石门水利枢纽为主题的水利文化。山河堰是中国古代陕西汉中引 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是刘邦为汉王都南郑时,由萧何、曹参创修而成。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山河堰在发展汉中农业生 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成时灌溉面积4万亩,到明万历年间还能灌溉4.4万亩。1939年在它的堰址上修建了褒惠渠(石门南干渠),1942年通水,灌溉 8.4万亩。六十年代末,为了兴水利,促农业,解决汉中百姓温饱,国家在褒谷口修建了88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石门大坝,形成了高峡平湖美景以及二十 公里水上生态长廊。   

  b以褒谷二十四景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文化。清代书法家罗秀书,在任褒城县司绎(相当于文教局长)期间,在与褒谷口修建白石神君庙的万方田、徐廷玉一起游览 石门时被褒谷山水所陶醉,将褒谷奇峰秀水怪石归纳整理,由王晚香将《褒谷二十四景》以诗记之,流传至今。包括:堰口镇珠滩分马鬃 峰头插剑 隐士钓台 翠屏夕照 仙人化迹 七盘古道 关耸鸡头 虎石啸风 银涛衮雪 浮浪玉盆 新月弓悬 横空铜鼎 万芴奇山 霹雳巨掌 金纂凝霞 双流水洞贤太守门 大将军柱 龙潭印月 虾蟆异象 沙岸夜明 一点油灯 太阳镜照。

  2  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现状

  2.1.1栈道文化

  1969年10月,石门大坝在褒谷口修建,褒斜道南端约20公里(包括石门遗址)被水库淹没。时隔30余年,随着全球旅游热潮的涌起,人们渴望一睹古栈道 风采。为了再现这一伟大历史工程,石门水库管理局于2004年9月在褒斜道原址上向上抬高70米修建了仿古石门栈道。石门栈道全长1.8公里,浓缩了古代 栈道“平梁斜撑”、“平梁立柱”、“依坡搭架”、“多层平梁重叠”、“多层平梁加棚盖”、“千梁无柱”、“石积式”等七种形式,并按汉代风格恢复了一座驿 站、三座邮亭、两座栈桥以及天心桥遗迹,另外还在“石门隧洞”遗址向北90米处的山崖上仿凿了16米长的石门隧洞。石门栈道依山就势,在山崖和丛林间蜿蜒 起伏,参差迂回,唯美而壮观,成为各地游客一睹古栈芳容的旅游胜地。央视、旅游卫视及西藏、关中、陕北、四川等地电视台先后来石门风景区,拍摄了“张佐周 与石门”“石门悬疑”“千古石门”“穿越石门”“七女秀陕西”等栈道专题片,使石门栈道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栈道之乡”旅游品牌,并在 省内外具有了一定影响。

  同时,为了展现与栈道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景区在西线修建了石门文化广场,沿西干道修建了栈道浮雕文化墙,两汉三国故事彩绘、彩雕及泥塑展柜。

  石门旅游公司申请注册了“石门栈道”商标,景区经营户自行制作并销售与石门相关的镇纸、三国人物工艺品、《出师表》竹简、诸葛连弩等旅游纪念品,景区所在地群众依托栈道文化开办了五十余家餐饮、酒店、商店等经营点。

  2.1.2褒姒美女

  “褒姒故里”是石门风景区又一旅游品牌,为了让游客详细了解褒姒的一生,景区在西线石门文化广场边修建了19个泥塑展柜,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周幽王的宠妃褒姒的传奇故事。

  在泥塑展柜以北是仿古褒姒铺,主要展现褒姒铺的繁荣及时代的变迁。路边是“美女苑”,4米高的美女褒姒汉白玉石像矗立在中央,她白皙温柔,娇羞欲滴,身姿 婀娜,体现了古代汉中女子的纯美。褒姒身后是1.8米高的西施、杨贵妃、貂蝉、王昭君四大美女彩石雕像,这样的布局突出体现了褒姒在家乡人心目中美好、高 大、纯洁的形象,她的美是其他任何美女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褒姒铺临河半边街是景区茶楼娱乐、饮食百货、特色经营的服务区域。

  2.1.3水文化

  景区内水利工程运行正常,成为游客了解水文化的载体,主要景点主要有:石门大坝,河床电站,西电站,东电站,西干渠,东干渠,南干渠,橡胶坝,古山河堰遗 址,沥水沟渡槽,翠屏桥,以及由石门大坝泄洪形成的“褒谷第一瀑”景观等。石门大坝修建时是当时全国最高的砼双曲拱坝,坝高88米,弧长264米,水库库 容1.098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容量4.05万千瓦。东、西、南三条干渠总长87.41公里,灌溉汉台、城固、勉县、鑫源开发区51.5万亩农田,是陕 西省最大的水稻灌区。石门灌区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为社会提供的商品粮油占全市的1/3,同时还担负着汉江上游防汛、错峰和维护汉中城区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水库运行30多年来,为汉中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防洪减灾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汉中人民亲切的称为“母亲库”。

  作为古老灌区,从汉代的山河堰、民国的褒惠渠到今天的石门水库,已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为了纪念萧何,历代官府建庙祭祀,地方志多有记载,曾在每年 三月初三开堰放水时,府、县官亲临堰头,主持祭礼,百姓持供品投河中祈祷丰收,到1942年褒惠渠竣工后,山河庙辟为学校。1981年特大洪水时山河庙被 水毁,宗教界以及当地百姓惋惜之余多次要求复建。2006年6月,石门水利风景区顺应民意,多方筹资一千余万元,历时三年,在古堰首恢复修建了山河观,山 河观四院九殿,占地4600平方米。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亲临山河观并题写观名,省道协副会长、市道协会长杨崇定任住持,并与2009年9月26日邀四 方道众隆重举行山河观落成暨开光仪式。

  2.2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其正常发展。

  2.2.1政府主导乏力

  汉中市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三国历史文化及蜀道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因汉中处于秦巴山区,交通及信息闭塞, 缺乏专项资金,加之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滞后,2003年之前,汉中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进展缓慢。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 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四大战略,提出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形 象,汉中旅游产业才开始加速发展。2006年汉中市被评为CCTV2006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07年被评为世界特色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别 是在2007年9月30日西汉高速开通后,汉中旅游业出现井喷,游客量以每年15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全市旅游收入以每年10亿的速度递增,旅游产业步入 快车道发展阶段。石门水利风景区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的,但因政府部门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趋势没有准确的预期,规划明显滞后,对游客在文化旅游 方面的迫切需求认识不足,在文化旅游的策划规划、开发建设、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和指导欠缺,主导乏力。

  2.2.2高端规划缺失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整体,必须在高端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开发利用。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但没有一个高规格的规划来给 予指导,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借鉴其它景区的修建行为,导致景区核心文化元素和价值不能展现,景区主题风格凌乱,缺乏创意,市场竞争力较弱。

  2.2.3品牌宣传不够

  石门水利风景区所拥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在陕西省水利风景区中较为罕见,虽然近几年每年投入二百余万元宣传费,但宣传重点在景区促销经营上,对石 门文化体系的品牌宣传不足。加之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品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打折,减弱了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景区文化旅游产 业链条尚未形成。

  2.2.4融资渠道不畅

  石门水利风景区开发初期虽然通过集资贷款等方式投入了一定资金,但因没有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缺乏良好的融资平台,资金缺口仍大,成为制约景区历史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景区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和发展,造成许多资源低端开发,重复建设,软硬件配置不足,景区一直处于AAA级,无法提档升级。

  3  提升石门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措施

  石门水利风景区许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处在浅层次开发中,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未能展现,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严重影响了景区良性发展,应尽快对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挖、梳理、整合和开发。

  3.1深挖资源,重新规划

  3.1.1组织力量收集整理有关景区的所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保护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对景区文化旅游的规划必须在完全掌握了完备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深入稳妥的进行,不得盲目规划,否则,将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或遗憾。

  3.1.2对景区进行科学定位,确定核心、主题、风格以及发展目标,以五A级标准重新规划,多增加引爆眼球的新奇特项目,全面展现石门景区的文化内涵。规 划要尽量多地注重历史文化景观与周边自然的相互融合,避免大量采用商业建筑和人造景点,提高景点的品位,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3.1.3重点打造“栈道文化”品牌,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中国栈道之乡”的文化旅游名片的基础上,一是并购古连云栈道,尽快保护性开发,形成栈道环线,丰 富栈道实物内容;二是以文艺汇演、夜游、声光电演绎秀、电影、沙盘、塑像、石刻等多种方式展示栈道文化,营造一个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宣教为一体的 世界级中国栈道旅游目的地。

  3.1.4开辟褒姒铺旅游区,复古仿建部分褒姒铺古村落原型,再现古褒国及褒姒生活场景,延伸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经典结局,全面展示褒姒的传奇故事。

  3.1.5开辟水文化旅游区,以山河观,水利博物馆,电站、大坝等水利枢纽科教体验游等形式,一是让游客全面了解石门水文化内涵,二是为游客推出石门水利枢纽的实物和运行原理体验游产品。

  3.2政府主导, 区域协调

  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涉及政府多个部门,要切实推进石门文化旅游开发,政府相关部门应真正提高对石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在开发过程中,要在市场为 基础的前提下,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形成相关部门联动、领导重视、社会参与的格局。注重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的协调和配置,避免出现“一窝蜂”或景点重复现象。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行业法规及发展规划,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提供公费物品,收集发布旅游信息,旅游地整体形象宣传,营造旅游发展环境,人才培 养,树立形象品牌等主导工作方面应给石门水利风景区提供一定的支持。石门水库管理局作为石门文化旅游开发的责任单位,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下,根据旅游 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筹集资金对石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机制,最终实现综合效益的有机统 一。

  3.3扩大宣传,提升品位

  石门水利风景区的历史文化深厚而独特,素材很多,应该以多种方式加大自身文化体系的宣传力度,形成文化品牌。

  一是继续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全面地宣传。

  二是通过文艺演出形式进行宣传,可以和演艺公司联合制作一批文化演出节目。

  三是通过声光电等高端现代电子技术,利用大坝、水雾作载体进行宣传。

  四是有计划地制作一批质量上乘的画册、图书、光碟等,系统地介绍景区的历史文化。

  五是对景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装,加强导游业务素质,提升景区的软实力。

  六是在加大关中、陕北、四川等主客源地宣传的同时,着力扩宽甘肃、湖北、内蒙、宁夏、河南、河北、山西、重庆等相邻省市的客源市场。

  3.4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解决开发资金问题,政府要有一定投入外,还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实现投资多元化。

  一是争取文化产业项目,由政府扶持投入一定资金,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项目开发的贷款贴息,形成良好的融资平台。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旅游项目争跑小组,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利用参加各种旅游促销会,交易会,洽谈会来推介文化旅游项目。邀请大型企业集团或私企老 板实地考察,对盈利性经营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如褒姒传奇、千古石门等高层次文艺汇演,连成山连云栈道,东坝肩索道,水上大世界等项目。

  (作者系石门风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