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黄河报:涝池整治:留住久远的美丽与乡愁
责任编辑:刘艳芹 王静琳 王剑 发表时间:2016-09-14

  “尽管空气中弥漫着热浪,我却不盼望一场狂风骤雨,我把心留在朱家塬,把汗水洒在涝池里。等待来年一片嫩绿时,可否有人记得,那个曾经挥汗如雨、劳累成积的我。”岐山县朱家塬涝池修复施工队队长在微信上如此感叹。

  朱家塬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每一位攻坚克难、辛勤付出的建设者们,他们用一杯杯茶水,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在今年5月至6月开展的陕西省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试点工程中,陕西水利厅用两个多月时间修复10座几近消失的涝池,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果,谱写了一曲执政为民的时代赞歌。

  滴滴汗珠洒向关中大地 

  对涝池进行水生态修复整治,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没有先例,一切从零开始。

  陕西省水保局按照“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布局、实施示范带动、注重项目管理”的要求,迅速组织人员到延安、铜川等地进行实地深入调研,了解存在问题,摸清“家底”,理清思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编制规划,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纳入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明确了按照防洪排涝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湿地型、蓄水灌溉型、水系连通型五大类型分类实施。计划“十三五”期间,全省投入22亿元,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

  同时,陕西省水保局组织有关市县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完成了2016年水土保持涝池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随后又紧锣密鼓地制订了《陕西省涝池、塘坝、站窖等水土保持小水设施枯丰调节试点方案(讨论稿)》,计划全省两年完成涝池修复整治2000座,其中省级涝池示范工程200座。

  联合大专院校,该局还组织开展了涝池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工作,明确了涝池修复整治的功能定位、规划布置、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施工管理和维护管护办法等,赋予了涝池新的内涵。

  在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和凤翔县,10座涝池被确定为今年的示范工程,在计划未下达、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为了推动此项工作,陕西省水保局千方百计筹集了300万资金用于示范工程建设。

  开工后,陕西省水保局、宝鸡市水保站派员对涝池建设进行了蹲点督导,省市蹲点干部和县上的技术人员一道,坚守在施工现场,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周末假日,奋战一个多月,保证了涝池如期顺利竣工。

  涝池的修复整治工作时刻牵动着陕西省水利厅王拴虎厅长的心。王厅长多次就涝池修复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在百忙之中,多次过问督促涝池修复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陕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保局局长张秦岭对涝池修复整治工作同样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进行周密部署,事无巨细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了涝池修复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为负责和分管涝池修复整治工作的领导,陕西省水保局张武俊书记、宋晓强副局长,亲自带队调研、选点,组织制订方案、编制导则,多次深入现场督促指导工作。

  五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工程实施那一个多月,雨说来就来。为了赶工期,各个施工队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施工,好多天都是24小时连轴转。很多同志吃住在工地,以工地为家。宝鸡市水保站农建科科长黄智劳在涝池修复整治过程中,每天不辞辛苦,顶着骄阳,冒着大雨,奔忙在工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涝池科科长。

  7月2日,在10座试点涝池完工之际,陕西省水利厅召开全省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作现场会,全面动员部署涝池修复整治工作。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4座涝池,每到一处,王拴虎厅长都和当地群众亲切交谈,了解群众的心声,听取群众的诉求。当看到群众喜悦的神情时,王厅长倍感欣慰。

  张秦岭因为1个多月的长时间劳累,腰椎间盘突出问题非常严重,虽然疼得走路一瘸一拐,但还是亲自到现场督察指导工作。

  民心工程美了家园醉了心田 

  来到宝鸡市陈仓区第四村涝池边,脑海里忽然就闪现出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水悠悠的涝池里零星点缀着几片圆圆的荷叶,几枝荷花亭亭玉立于水面之上,粉的娇媚妖娆,白的典雅圣洁。涝池的护坡上是绿莹莹的草坪。涝池一圈栽植了许多树木,其中一棵柿子树,看上去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树的边上,绕着一圈花朵,芬芳四溢。

  一位大娘牵着孙子的手悠闲地走在涝池边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上,一边走一边嘴里哼着小曲,惬意自在的神情跃然脸上。顺着小径往前,木制的长廊下,几位大婶大娘正在一边择菜,一边聊着家常。树阴下的石桌旁,围了好多人,正在下象棋,你一言我一语,饶有兴致、不亦乐乎。

  陕西省水保局执法支队副队长王业慧告诉记者:“涝池虽小,却建在了百姓的心坎上。”涝池修复前,垃圾堆成山,村中污水无处排放,群众深受其害、深受其苦,在修复整治过程中,群众特别拥护、特别支持,有好多群众就搬把凳子坐在那盯着施工。看着昔日又脏又臭的涝池一天天变成又美丽又舒适的水上乐园,有村民感慨道:“涝池整治,投资不大,但却让我们受益匪浅啊。”更有村民乐呵呵地说:“再配上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就和大城市一个样了。”

  在陈仓区慕仪镇慕仪村,村中心有一大一小南、北两座涝池隔路相依,互相连通,涝池碧水悠悠,岸畔杨柳依依,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年初经过整治,这里简直就是我家的后花园。每天清早和晚上,我都要到这里来转转,感觉神清气爽,心里别提有多舒坦。”村民田焕说。

  来到凤翔县白家凹村,家住涝池边的村民赶紧搬出家中的凳子让记者坐,说涝池整治真是为群众办了好事,以前家门口纯粹就是垃圾场,夏天恶臭难闻,现在环境好了,空气好了,人心情也好了。

  王业慧坦言,工作二三十年来,还从来没见过像涝池修复整治工程这样受群众拥护欢迎的。施工期间,居住在涝池附近的群众每天都会给施工人员送几趟水喝。也有村民自觉自愿帮忙。有一次,他中午1点多到仝寨村,村主任和几个村民正在毒辣辣的太阳下养护涝池,让他非常感动。村民却说:“你们那么辛苦为我们干工作,我们做这一点又算啥。”村主任赶紧返回家中,拿出准备了好几天的大西瓜,说涝池修复好以后一直就等他来,感谢水保局为他们村干了件大好事,其他村子都羡慕得不得了。

  建管并重惠及乡村百姓 

  一湾水会成就一座城。灵动的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也是城市人居的梦想所在。

  城市如此,乡村亦如此。

  涝池岸村,这个因涝池而命名的村庄,据说,村中央的那座涝池有着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修复整治后,昔日的风采辉煌重现,带着闲适的味道、人文的气息,漾出一个小村的灵秀、幽淡和散漫。

  涝池旁那座古庙,风韵犹存,散发出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浸染了这个乡村的古典美。

  凤翔县白家凹村涝池旁,那棵老树,那个石碾,那盘石磨,陈仓区油坊村涝池旁,那片石桌石凳,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在涝池建设中,陕西不仅通过实施雨污分离、生态化处理、柔性池岸等措施,净化涝池水质,充分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同时将涝池建设与水保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因势利导、依地造形、依村就势、借势造景,融入以水保为主题的景观小品,并积极走访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了解乡情村史,将乡村历史文脉元素融入文化广场等配套项目建设,使其在发挥蓄洪排涝、固沟保塬、抗旱应急等传统功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水源保护、美化环境、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真正将农村涝池打造成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水生态系统。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不能让涝池再重蹈覆辙,变成臭水沟,挨老百姓骂。”陕西省水保局副局长宋晓强说。

  白家凹村村主任王永泉说,他们村在涝池经费和管护人员保障方面已有了成熟的思路。计划通过“以池养池”的管护模式,确保涝池“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一方面利用县上设置的公益性岗位配备维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用承包的方式在涝池养鱼,在涝池周围栽植核桃树、香椿树、柿子树等经济树木。利用种植和养殖业对涝池进行补充管护,让涝池真正成为村民生产生活、蓄洪抗旱、纳凉避暑、健身娱乐的生态湿地公园。

  针对涝池的长效建设管护,陕西省水保局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做好涝池修复整治顶层设计。市县要按照省上的总体规划和试点方案要求,编制完善好本区域的“十三五”涝池修复整治规划和试点方案,明确任务,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用科学规划引领涝池修复整治。涝池修复整治顶层设计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关中水系联调联通联控建设相结合。

  二是整合项目资源,确保涝池建设资金投入。陕西省“十三五”涝池建设数量多、任务重,要全面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为此,省上在充分利用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水土保持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将中央投资的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向涝池倾斜,同时,积极争取实施国家沟头防护项目,向水利部和省级财政部门汇报,争取国家和省级农村涝池修复整治专项资金。各地在利用好、实施好中央、省级投资项目资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市、县水土保持补偿费留成资金,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农村涝池修复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创新机制体制,切实加强涝池建设管理。扎实做好涝池设计,严把前期关。涝池设计要按照防洪排涝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湿地型、蓄水灌溉型、水系联通型等五大功能类型,科学定位,突出功能重点,优化措施配置,合理措施布局。以保证水不溢、不漏、不干、不臭为重点,统筹解决好蓄排问题、水源问题和水质问题等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同时,涝池设计要坚持生态优先,按照顺应自然、生态环保的要求,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依山就势,依地造型,随势建设,借势造景,依托生态涝池建设,注重打造错落有致的景观小品,深入挖掘富有特色的村落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涝池美化环境、休闲观光、文化宣传等创新功能。加强涝池建设管理,严把质量技术关。按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切实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资金控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是实施示范带动,推动涝池修复整治快速发展。把抓点示范作为全面推进涝池修复整治的重要措施,优先选择需求紧迫、环境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按五种不同类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打造精品示范工程。省上计划用两年时间,抓200个省级示范工程,其中今年通过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和财政专项资金共投入4000余万元,计划抓省级涝池示范工程80座。各市、县也要筹集资金,抓好本级的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整体推进全省农村涝池修复整治。

  五是加强对已修复和建成涝池的管护。建立涝池档案,对全省所有建成的涝池进行建档编号,落实专人严格立卡管理管护,统一标牌,安装路灯,进行亮化。按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标准,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加强运行管护,确保永续发挥效益;要把涝池安全作为管护的重点,在涝池周围种植绿化树木,建设生态护栏,并制作安全警示标识,合理设置取水通道和平台,确保群众亲水、观水、用水安全。同时,积极挖掘人文功能、民俗文化、水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