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12公里,这是母亲河渭河在陕西的旅程,它流经关中每一个主要城市,是关中重要的生态宝库。2015年6月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基本完成,渭河基本实现了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的治理目标。
今年启动的渭河生态区建设利用与管理保护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立足长远,探索渭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深入实践,以期永葆母亲河的生机和活力。
5年后,全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将横贯关中大地,陕西将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届时,渭河生态区建设还将带动沿渭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
按照省委娄勤俭书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省水利厅建管并重,全力以赴打造渭河生态区,努力开创陕西治水兴水新局面。
规划先行 绿色渭河源远流长
“现在的渭河太漂亮了,变化之大是我没有想到的,天天能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全家人都感到很幸福。”家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市民李辉说,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带上家人到渭河边逛上一圈。谈到渭河将来的发展,他觉得“现在的公园绿地就蛮好的,希望这里不要再盖高楼大厦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李辉的想法与总书记的要求不谋而合,也代表了老百姓真实而朴素的想法。
“不搞大开发”。省水利厅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彻省委、省政府“治水兴陕”总体部署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围绕安澜、亲水、文化、生态、发展五大主题,沿渭河建设一条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生态区,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绿肺”。其中,城市核心区、城市规划区、农村段分别向外扩展200米、1000米和1500米,进一步提升、巩固渭河综合整治成效。
“共抓大保护”。渭河生态区建设遵循“系统治水、柔性治水、保护优先、生态修复”的原则,结合“关中留水”的区域治水方略,综合运用治污防洪、还林还湿还湖、蓄水调水等多种措施,系统推进渭河生态自然修复、建设利用和管理保护工作。同时,使生态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休闲等相结合,形成关中最长的沿河生态带、经济带。沿线各市(区)因渭河而构成统一的生态整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这就决定了渭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市(区)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市实现精诚合作,共享渭河的生态环境容量,共建渭河生态区。
建管并重 全力打造渭河生态区
今年是渭河生态区建设的起步年,渭河综合治理也由建设阶段迈入到管理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系统治水的科学内涵,就是要突出治水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简单地说,综合性就是要统筹兼顾各种要素、协调各方关系,实现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整体性就是要科学把握水资源分布和使用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季节均衡、时空均衡等,实现区域水生态整体良性循环;协同性就是指在治水兴水的过程中分清主次因果,既抓关键环节,又注重全面协同,两手发力。
在渭河生态区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治水,就要加强建管并重。目前,省水利厅就渭河生态区建设的红线划定、滩区治理、湿地景观工程建设、制度建设等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沿渭各地正在加快地方建设管理机构的组建,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已建工程管理新路子,使渭河生态区建设利用与管理保护步入规范化和精细化。
通过划定红线,明确沿线河道保护区、堤防保护区等范围,划分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原则上禁止开发建设,二级保护区禁止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规模。目前,已经拟定了《渭河生态区控制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意见》,指导渭河生态区红线划定工作。其中,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作为红线划定工作试点市(区),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其他市区也在有序推进中。
上半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一批生态湿地景观工程,完成滩面治理50632亩、建设水面景观5540亩、防护林带8300亩。宝鸡陈仓区滩面整治及支流口湿地续建项目、岐山县渭河生态运动广场及水上乐园项目一期、扶风县“十里花海”景观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眉县“千亩荷塘”渭河湿地生态治理项目已经建成;杨凌生态湿地公园已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咸阳城区南营段水面景观工程已建成投运,南营段及渭城区滩面整治工程正在有序推进;西咸新区沣渭三角洲渭河滩区生态治理工程进展顺利;西安灞渭桥下游段滩面整治工程、高陵区周家生态园湿地建设,均已经完工并向社会开放;渭南城区段万亩荷塘风景区工程基本建成……
为加强制度规范,保障生态区建设成果,目前,我省正在着手制定《渭河生态区管理办法》、《维修养护办法》、《堤顶道路交通管理办法》和《渭河生态区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展望未来 步入绿色发展新时期
从日前渭河生态区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经过五年努力,渭河将实现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
渭河生态区总投资约189亿元,其中,生态建设保护工程123亿元,开发利用项目54亿元,基础设施12亿元。分市(区)负责建设完成。资金筹措采取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和管理工程等公益性较强的项目,采取政府投资或补助解决;开发利用项目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社会化投入解决。
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及“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工作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治水兴陕”部署和充实提升“五大体系、十大工程”总体安排,全面推进渭河生态自然修复、建设利用和管理保护等工作,为推动“三个陕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渭河生态区建设目标是,规划布局“一河、两堤、两带、六区”,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湿地建设、水量保障、生物保护、河湖连通、开发利用,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
渭河生态区建设管理任务,包括10大生态建设工程、4大开发利用项目。具体为:实施河道疏浚工程15处,整治河道滩地20万亩,建设生态修复及湿地项目79处22万亩,以及水污染防治、水量保障、水文化及水景观、水生物保护、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等10大重点工程,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滨水休闲游憩、滨水综合产业开发、综合集散服务4大开发利用项目。最终形成诗情画意、风景秀美的千里生态景观长廊,让渭河成为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使更多的人因河受益,进而支撑陕西经济社会绿色快速发展。
【沿渭各市区渭河生态区建设进展情况】
西安市
截至6月底,城市段灞渭湿地建设于“五一”向社会开放,玫瑰园道路提升工程已建成,西安湖提升项目已进场施工;户县涝渭湿地建设正加快进行。完成渭河南岸堤顶道路和绿化建设并开放通车,20座支流入渭口交通桥已完成主体工程,泾河桥完成了桥面以下桩柱施工,正在进行箱梁预制和悬灌梁浇筑。
渭河堤防防护林工程于2015年11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全部树木栽植和灌溉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绿化面积8286.9亩,投资7800万元。
咸阳市
成立了市长为主任,水利、发改、环保等13个部门和沿渭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咸阳市渭河生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启动了咸阳城区段综合整治水景观及滩面生态治理工程(咸阳湖二期),总长16.8公里,完成了水面工程,计划明年6月建成投用。渭城区咸阳城区陇海铁路桥至上林大桥段滩面整治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兴平千佛至张耳段滩面整治续建工程已得到批复,明年全面建成,武功县漆水河入渭口湿地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宝鸡市
渭滨区已完成宝鸡峡至三合村段防洪工程堤防填筑。太寅河、塔稍河入渭口交通桥开工建设。宝鸡峡大桥至硖石河段堤防绿化、硬化工程计划年底完工。陈仓区成立了渭河生态建设管委会。岐山县滩地栽植精品荷花1000亩,渭河生态“运动广场”项目完成投资1000万元;“水上乐园”项目一期完成投资500万元。眉县百里画廊“千亩荷塘”湿地生态治理项目已形成荷塘水域22.7万平方米;“柳州湖畔”湿地栽植乔木、水生植物50余万株。扶风县利用河道滩地种植了油葵、油菜、中药材。
渭南市
已完成城区段绿化补栽补植工作、湭河桥主体建设、新盛和渭化泵站主体建设等一期尾留工程;完成渭南城区段渭河滩面整治工程12500亩;生态区红线规划图及红线范围已经确定;潼关裂斜沟入渭口右岸堤防整治工程正在做初步设计。罗纹河分洪区周边堤防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初步形成2010亩罗纹河分洪区水面;长涧河入渭口右岸堤防加高培厚工程主体工程完成。
杨凌区
以管委会名义公布了渭河生态区红线公告。占地430余亩集休闲、文化体验和健身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已建成并于“五一”正式对外开放,确定购买社会服务加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管护模式,基本实现了公园的规范化管理。渭河水面景观二期工程(1号坝)、渭河湿地生态公园二期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江河管理局
完成工程投资6282万元,各项工程均达到计划目标任务。5处河道工程、防汛仓库已按计划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华县、华阴堤防堤顶道路及绿化工程尾留项目已完成绿化苗木补栽;渭河下游淤积测验设施恢复工程目前已完成设备采购、桩志埋设等项目。
西咸新区
启动编制《西咸新区渭河生态区建设利用与管理保护详细规划》,成立了“西咸新区渭河生态区管理委员会”及“西咸新区渭河生态区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