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治水历史绵延悠久,遗迹遗存众多,治水人物繁多,水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多彩。2024年,陕西省水利厅围绕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及有关推动黄河(陕西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导意见,超前谋划、高位推动、重点实施,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和水情教育,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凝心聚力、不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高站位高起点统筹谋划
陕西省水利厅注重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将水文化建设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厅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加强水文化建设。
陕西省立足水文化建设现状,结合省情、水情,积极推进《陕西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陕西省水文化建设发展规划(2013—2030年)》落地实施;指导全省水利行业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大对水文化建设重视和支持的力度;召开水文化建设座谈会,通报水文化建设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谋划水文化重点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陕西水文化专家库管理,加强培训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发展,打造了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水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弘扬奠定基础。
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保护
郑国渠、龙首渠、定惠渠、山河堰……一颗颗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水利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默默诉说着千百年来三秦儿女治水兴水的艰辛历程。
陕西省为加强水利遗产发掘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稳步开展省级水利遗产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在编制完成《陕西省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撰《陕西省水利遗产名录》的基础上,近日编制印发《陕西省水利遗产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实现水利遗产认定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1950年以前遗存至今的工程类、管理类水利遗产和历史典故、民俗传说等非物质水利遗产,约500多处(件)。《办法》的颁布施行,能促进陕西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和日常管理,使水利遗产服务当今社会的同时,更好延续其文化生命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陕西省水文化专家耿涛说。通过水利遗产认定,陕西省将建立水利遗产数据库,建立完善的省级水利遗产管理系统,传承历史治水智慧、弘扬三秦水文化。
2024年9月3日,陕西汉阴县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继2016年郑国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陕西水利又新添的一张世界级“金名片”。至此,陕西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4处。
多渠道全方位传承弘扬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24年,陕西省聚焦治水兴水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挖掘水利历史文化,荟萃水韵书香,汇编系列丛书。组织一批水文化专家通过研讨交流、收集挖掘资料、现场查勘走访等,编写完成《陕西河流志丛书》(10本)。该丛书为河流立传写史,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从独特之河、工程之河、生命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等视角,挖掘、阐释陕西10条著名河流的前世今生,用史实语言、人文观点、时代感悟,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波澜壮阔的江河历史画卷。
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许灏说:“《陕西河流志丛书》是陕西省水利厅党组确定的陕西重大水文化精品工程,该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力扩大陕西水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增强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陕西省水利厅还组织实施《陕西禹迹图》编撰工作,展示大禹在陕西江河治理中的智慧和成就,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陕西治水实践中的文化瑰宝,深入挖掘陕西水文化,讲好水利故事。目前,《陕西禹迹图》初稿已编写完成并通过审定。
与此同时,陕西紧密结合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向社会讲述“水文化故事”,传播“水文化声音”,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推介,让水文化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灵气。推荐“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参与由水利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共和国故事我来讲”活动,引汉济渭工程入选“共和国印记——江河奔腾看中国”见证物名录;以水源地保护及汉水文化研究为主题,联合有关单位开展“通水10周年·问水汉江源”考察活动;有序推动电视剧《郑国与郑国渠》、电影《吃水》的拍摄工作;举办全省“达人说水”微视频大赛;组织举办陕西省“幸福汉江”主题摄影展……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陕西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左怀理表示,陕西省将在水文化建设的担当上体现新格局、在统筹谋划水文化发展上体现新特色、在全社会推动水文化宣传上体现新活力、在促进水文化的繁荣发展上体现新作为、在彰显水文化社会效应上体现新境界、在水文化满足群众需求上体现新成果。创新发展水文化事业和水文化产业,系统开展水文化研究,着力推动水文化传播交流,为新时代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引领和精神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