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QQ图片20160527153116.png

蒋建军: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规划的几点思考

  秦岭北麓是陕西发展核心中的核心,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是承载中国历史文化最厚重的地方,是中国和陕西的生态屏障,是渭河--中华民族母亲河长子在陕西水量的主要来源地。做好秦岭北麓的水生态治理规划,对陕西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实践至关重要。

  一、基本问题

  关于题目:陕西省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规划有三个题目可选:一是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二是水环境修复规划,三是水生态治理规划。第一个题目涉及问题多、宽泛、宏观,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第二个题目涉及的问题较深,和当前秦岭北麓的水环境的实际破坏程度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说:秦岭北麓的水环境损坏还没有到需要全面修复的地步。所以,推荐使用“水生态治理”这一题目为本次规划主题。

  关于规划边界:南到秦岭南北分水岭,重点是河道,是峪口及峪口以下。北和渭河生态治理规划南线相接。西从渭河入陕(重点是宝鸡峡加坝以下)开始,东到潼关出陕。总面积约为1.48万平方公里。

  关于规划定位:我理解是《关中水网规划》涉及这一区域任务的具体化,也即《关中水网规划》是其上位规划。

  二、规划依据

  规划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省委书记娄勤俭《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署名文章,省委省政府“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区域治水方略。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陕西省水利厅《“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关中水系规划》,《水利追赶超越意见》。

  三、指导思想

  以滞水、留水、一水多用为根本要求,在自然层面:山水林田河湖湿地综合考虑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社会层面:农工商休游路城镇村综合考虑构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在文化层面:道佛儒古今(未)来综合考虑构成一个精神共同体。

  自然生命共同体服务社会经济共同体,社会经济共同体尊重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其承载能力相一致。精神文化共同体使其知行统一,相适相溶。

  通过规划要使水利从山区走向平原,从政府走向社会,从专业走向大众。树立退耕还河,退地还水,退田还湿(观光农业)理念。

  四、规划理念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构建以三横(沿环山南路为一横,沿310、108国省道为二横,力争汉漕渠恢复为第三横)百纵的以库、河、渠、湖、池、塘、湿相连的水网络体系。以多点、小型、分散、自然、多样为主要滞留(洪)水措施构建防洪、防主要河流断流、主要湖泊干涸的生态水安全体系:以截、治点污染,防、控、减面源污染为主要措施构建健康水生态体系。以雨洪利用、工农业节水、中水回用,实现引汉济渭多点调蓄、蓄电结合为主要措施的水生态资源保障体系。以引水上塬、塬边节水灌溉、天瀑下川,城有水系、镇有湖泊、村有池塘的水生态景观体系。围绕高效节水示范、水科普、水景观,以承古、亮今、展未来构建高品质的水生态文化体系。以协同、整体、系统理念为核心构建水生态的治理制度体系。以安全为先,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的水生态全域、全面、全程的调、控管体系。

  五、规划主题

  山水北麓、多彩峪口、河流湖漾、片线连通、汉渭调蓄、  滞留共保、人自相融、和谐发展。

  六、总体布局

  三横两环百纵多组团。

  沿南环山路、108国道、汉漕运渠规划东西三条新河流。环山路这一横,主要以湖、池、及多年干涸的河道实现滞留水,实现东西南北补水,可以先从有地形和水源条件的地方开始,逐渐推进,最终连通。紧密结合已成生态景观并丰富扩大其效果。沿108国道和河道交汇点两侧,形成以湿地、湖(镇)、池(村)形成纵横连接的水网、景网、新产业网。以沣河、昆明池为基础,以汉城湖为起点,尽可能沿汉漕渠古道形成一横。两环:在南环山路由秦岭北麓水、引汉济渭水、西安已有供水南干线(黒河、石头河、石砭峪)形成一个大循环系统,在各组团内形成各自的小循环系统。百纵就是南北向的97条河流。多组团就是沿纵横根据实际、多措并举、形式多样实现水利用、水治理、水循环、水景观。另外,在空间上可分“三区、三段、三水”来规划。

  三区:根据规划范围及行政区划,分为宝鸡、西安、渭南三区。

  三段:根据河道的自然特性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分峪口以上,峪口,峪口以下三个区段,按照不同的治理思路规划治理措施。

  三水:天上水(和气象局结合),地表水,地下水统筹考虑。

  峪口以上段注重保护自然生态标识、加强植树造林、蓄水拦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合理保护和利用水源,最大限度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提高环境资源承载能力。

  峪口段注重人为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实施绿化景观、山体植被修复,通过环境优化、设施完善、景观提升等系列治理措施,对30个峪口进行全方位构建,使峪口全面融合秦岭自然美景。

  峪口以下段注重依托湖泊、湿地、水库蓄滞洪水,科学实施水系连通,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连通相结合,构建多元互补的水系连通格局,实现聚水、引水、泄洪、蓄滞洪相统一。

  七、规划目标

  山雄水动、百峪百样、城安村美、示范引领。

  八、几个专题研究

  一是水从那里来?引汉济渭关中调蓄方案研究。水资源分析。规划区水资源情况:渭河流域面积占黄河18%,统计2003-2013十年间渭河入黄水量占同期黄河入海水量平均为33%(最大2003年56%,最小2004年22%)。渭河陕西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约50%,规划区占陕西约22%。水量35亿,占渭河入黄90亿的约39%,占陕西自产56亿的63%。有滞留水的条件和必要。高度重视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二是资金从那里来?建立基金,筹融资方案。建设模式。三是地从那里来?用地方案。四是水质的保障?清洁水方案。五是谁来负责?机制与体制方案。

蒋建军
 
  主办:陕西省水利厅 | 中国水利报社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sxsl_2010@163.com
本专区内文章为“中国水利网站”推广专区所属主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水利网站”的立场及观点。“中国水利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