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科技是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重要支撑,是水利现代化的决定力量。近期,我们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厅贯彻落实意见,围绕我省以大科技支撑大水利的思路方法措施,作了深入调研。
一、陕西水利科技创新工作成效
陕西水利科技历史悠久,郑国渠振兴了大秦,李仪祉兴建“关中八惠”技术救国,开创了现代水利科技先河。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水利科技水平仍居全国前列。石砭峪水库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定向爆破堆石坝,石头河水库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土石坝,筑坝技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原“西北水科所”,在水力学、灌溉、泥沙研究等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20世纪90年代之后,因一些机构的撤并等原因,我省水利科技工作一度落后于西北省份和其他行业。近年,陕西省水利进入大投入大发展时期,水利科技创新得到高度重视,省水利厅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召开了十年来规格最高的全省水利科技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工作的意见》,强力推进水利科技工作,科技投入连年翻番,优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水利科技发展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
(一)围绕重点工作,顶层设计了一批事关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
省水利厅在全省范围内两次开展水利科技发展专题调研,基本摸清了我省水利科技现状和存在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陕西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题规划》及《陕西省水利科技推广“十二五”规划》,为全省水利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次邀请资深专家,召开重大科技项目座谈会,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重点工程建设,顶层设计了一批事关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科研项目。其中,“ 渭河中下游干旱预警与应急水源配置”等4个项目被列入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PP织物袋在陕南地区坡耕地治理中的应用与推广”被列入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自排沙廊道技术在高含沙灌区推广应用”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渭河干流可调水量分析与调度机制研究”等5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水利科技计划项目。
(二)争取到稳定的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
为了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我们提前做好项目储备,每年年末就开始征集下年度的水利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建立起涵盖各领域14类248多个项目的科技项目储备库。组织评申后,择优推荐到水利部国科司、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等部门,争取部省科技项目及经费。2011年共争取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2012年增至1800万元,结束了我省无水利科技专项经费的历史,其中2011年争取省级财政投入资金600万元,是2010年的3倍,2012年又增加到了1000万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同时将之列入省级财政专项,以后将逐年递增。同时,出台了《关于实施“项目带科研”战略的意见》,明确了科研在项目建设投资中的比例。
(三)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加强成果管理,积极申报部、省级成果奖励。2011年我省“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等两个项目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实现了我省在全国水利科技最高奖项上零的突破。2011年,我厅申报的6个“第十四届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项目全部获奖,其中“陕西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2个项目获一等奖,打破了我省水利系统10年来未获此殊荣的沉寂。2012年我厅申报的“第十五届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黄河壶口—三门峡段经济鱼类水域环境监测和资源保护”项目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010 -2012年共获得省科学技术奖4项,获省水利科技进步奖22项。
(四)强化行政推动,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工作管理机制。
省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考核工作,2012年起将科技创新纳入厅系统年度目标考核,在目标责任“其他工作”中占1分,使科技创新这一软要求变成硬指标。同时,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指导,2011年起对“十一五”以来正在执行的水利科技项目进行检查,2012年将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列入年度项目检查内容,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陕西省水利科技项目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修订出台了《陕西省水利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等3项管理办法,编制了项目管理流程图,举办了我省1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水利科技管理培训班,水利科技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五)完善了水利科技奖励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励激励机制,在省水利科技进步奖、陕西水利优秀论文奖的基础上,拟新增设省水利科技创新奖。从2011年起,将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奖金由1500元提高到了5000元,达到2010年的3.3倍。还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1:1的配套奖励办法,重奖在水利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六)引进了一批国外水利科技技术和理念
围绕全省水利重点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先后引进法国软体储水设备作为我省防汛抗旱应急物资,有效解决防汛抗旱应急供水问题;引进欧盟流域参与式管理先进经验,提升我省流域治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同时,引进南非渔业资源保护经验、美国洪水管理经验、台湾水土保持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及管理等经验,极大促进了全省水利工作。
(七)逐步健全了水利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拟依托西安理工大学成立陕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健全水利科技基础平台。省政府办公厅已征求了相关部门意见,取得相关部门同意,省财政也同意一次性注入资本金 200万元。省委书记亲自作了批示,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成了水利系统唯一的院士工作站、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陕西工作站落户省河流工程研究中心。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全省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大规模开展的水利项目建设仍不相匹配。机构不健全、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执行力不强等为主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为:
(一)科技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存在上热下凉现象。从整体上讲,全省水利科技创新氛围不强。部分基层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科技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铜川、商洛等3个市,省水保局、泾惠渠等3个厅直单位成立了科技专管机构,并确定了专管人员,分别只占27%、16%。其余单位由其他部门兼管。各地市中只有宝鸡市每年有13万元科技管理经费,厅直各单位仅有省水保局、江河局等4个单位设有5-20万元不等的科技管理经费。
(二)水利科技专项投入与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资金不匹配。长期以来,我省水利科技投入不足,虽然2011年起水利科技被列入省级财政,当年投入达600万元、2012年达1000万元,但与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仍不相匹配,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专项经费为1500万元,浙江达2500万元;广东2009年就已高达3000万元,且按10%的比例逐年递增;湖南省2011年水利科技专项资金已达到6000万元,并规定在水利建设基金安排中科教资金要占到总数的5%。
(三)水利科技推广乏力,成果转化困难。我省水利科技推广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调研中发现,水利科技推广机构不全、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不完善,经费和人员缺乏,基础设施差等因素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差的主要原因。浙江省水利厅2006年就成立了专门的水利科技推广机构,省级水利科技推广管理人员编制名额33 人,各市县也设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该省2012年年水利科技推广专项经费达1000多万元,并且列入了财政专项,每年推广先进科技成果20多项。
(四)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奖罚力度不够。多年来,陕西省对水利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明显不够,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课题组仅奖励1500元、二等奖 1000元、三等奖600元,尽管从2011年起,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金提高到5000元,为上一届奖励的2.3倍,但与“省农技推广奖”一等奖奖金3万元相比,奖励力度偏低。新疆成立奖励工作委员会、设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重奖成果获奖的单位和个人的做法,值得我省借鉴学习。
(五)科技支撑平台缺失,省内涉水院校优势科技资源不能很好利用。我省涉水院校专业齐全、学术水平高,在基础性研究、科研硬件条件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但由于行政隶属关系、项目申报途径、资金投入渠道、协调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优势科技资源不能很好地为我所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在我省开展的水利科研项目占总经费不到5%,其60%科研成果却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四川等地得到推广应用。因此,我省应加快推进陕西水利科学研究院组建工作。
三、陕西水利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011年,中央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未来十年水利投资将达4万亿元。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省情水情实际和长远可持续发展,大决心、大手笔、大气魄地部署了一系列的重大水利工程,投资之多、规模之大、项目之密集前所未有,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渭河汉江综合整治、陕北黄河引水等工程,是陕西人几十年甚至几辈人梦寐以求的。2010年至2012年,全省水利投资达465.8亿元,仅2010、2011两年投资就相当于“十一五”投资总和。这些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引汉济渭工程的超大埋深、超长隧洞属于世界级技术难题,具有尖端性和挑战性;引红济石工程中,地质条件对盾构机施工的影响问题,东庄水库泥沙和岩溶问题等,技术含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立足现代水利理念,以水利科学规划计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和水利信息化为支撑,推进陕西省水利永续发展。
四、以大科技支撑大水利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十二五”是陕西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水利科技发展,如何以大科技支撑大水利,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水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强化行政推动。
水利科技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顺应水利改革发展大好形势,水利科技必须先行。这是解决陕西省突出水问题的紧迫需要,是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的根本需求,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各级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水意识,继续强化行政推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落实好已出台的《加强水利科技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项目带科研”战略的意见》及各项制度和办法。要加大资金争取,监督、检查各水利工程中落实科研所占比例,以充足的科研经费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扎实执行好水利科技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以省水利厅名义对全省水利科技工作开展一次表彰奖励,以激发科技工作者大搞科技创新热情;依托水利学会,设立“水利科技创新奖”。
(二)做好顶层设计,储备一些高层次项目。
加强水利科技需求调研,组织高层次专家、一线科研管理人才,真正围绕事关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筛选提出研究课题,顶层设计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大项目,推动水利事业大发展。主要是结合引汉济渭、渭河综合整治等大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争取省科技厅科技惠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和农推项目。
(三)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成果转化。
一要充分利用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陕西推广工作站平台,扩大先进实用水利科技成果宣传。二要积极探索建立“水利科技推广员”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乡镇水管站建立水利科技推广站。三要积极培育成果,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和新技术推介会,邀请专家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和提升,重点抓好一到两个市级科技工作。四是鼓励、指导水利行业积极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各类水利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列入财政专项,使其成为常态资金,确保水利科技创新顺利开展。按照《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工作的意见》,每年分别投入1000—2000万元的“水利公益性科研专项资金”和“水利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以及水利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和修编,并按10%的比例逐年增加。在前期工作经费中,每年落实100万—200万元,主要用于水利科技年度计划审查和论证、科技发展调研和会议、科技项目及论文评奖和奖励、科技人才培训等工作。同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水利行业标准的修编工作。按照“项目带科研”战略意见,按比例足额提取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
(五)加强交流培训,抓好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陕西省水利专家库”,要网罗省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和教授,为我省水利科技创新借力。参照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经验,出台政策,落实资金,建立稳定的“水利科技推广员”队伍,培养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担当水利科技创新主力军。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有计划地对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培训,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六)加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成果。重点加强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合作,鼓励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的横向合作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省水利科研设计的人力及技术资源,对我省水利先进技术及时总结,向外推广,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