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QQ图片20160527153116.png

陕西日报:淤地坝,拦泥增田保安澜

  7月26日,榆林市绥德县遭受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

  地处暴雨中心的四十里铺小河沟流域,滔天的洪水瞬间淹没了上百亩良田,冲毁30多间房屋。但与小河沟流域相邻的韭园沟流域,在层层淤地坝的拦截下,汹涌的洪水似驯服的野马,流速变缓,水质变清,沟口洪水最大流量仅为产生洪峰时的1/3左右,下游人畜安然无恙。

  淤地坝,是指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各级沟道中,以拦截泥沙洪水、淤地造田为目的而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7.26”特大暴雨,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发挥的防洪保安作用,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地区保安澜、保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11月10日,距离“7.26”洪灾过去3个多月,记者跟随水土保持专家走进榆林市绥德县,再探淤地坝。

  防洪保安,让洪水变清流

  这两日,趁着百姓都已经收完玉米,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高级工程师党维勤,与同事组成多个小组,对绥德县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的蓄洪、拦沙数据进行测量计算。“尽管数据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次洪灾中,淤地坝所起的作用非常显著。”党维勤肯定地说。

  今年7月29日,也就是“7.26”洪灾第三天,党维勤在对韭园沟沟口监测站进行监测时,发现这里的出水量和含沙量都已大大降低。“当时韭园沟沟口的出水量已恢复到正常水位,其流量为每秒0.3立方米,含沙量是每立方米8公斤,水势很平缓,水也很清,而与韭园沟相邻的四十里铺小河沟,当时的含沙量仍高达每立方米186公斤。”党维勤说。

  这一切正得益于韭园沟流域比较完善的淤地坝建设。在韭园沟70.7平方公里的流域内,共有大大小小的淤地坝241座。洪水来临后,一个个淤地坝逐步削减了洪峰,同时延缓了最大洪峰的汇流时间,避免了洪水陡涨陡落。最终,尽管上游雨势较大,但经过淤地坝层层拦截,沟口洪水流量、含沙量均已大大降低。同样,在这次洪灾中体现出淤地坝防洪保安作用的是子洲县小河沟流域的淤地坝。据省水土保持局测算,小河沟流域的淤地坝拦洪246万立方米,拦截泥沙210万吨,增加坝地近200亩。

  生态效益,1座淤地坝拦泥3万吨

  今年“7.26”洪灾中,韭园沟一级支流西雁沟的1座淤地坝,拦住了3万余吨泥沙。另一支流王茂沟的1个耕种坝内,则淤积了厚度达七八十厘米的泥沙。

  “要是没有这些淤地坝,泥沙全部随洪水冲下,不仅影响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会给黄河增加更多泥沙。”榆林市淤地坝建设办公室技术人员屈蒲生说,“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区有1.88万平方公里,其中80%都在陕西,特别是榆林。而泥沙中的60%又都来自沟道。因此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是控制泥沙下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坡面林草、梯田等无法替代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据了解,自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修建淤地坝,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淤地坝3.39万座,占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榆林和延安两市共有淤地坝3.32万座,又占全省淤地坝总数的98%。如今,这些坝地共拦泥58亿吨,仅榆林市2.1万座大小不一的淤地坝,拦截泥沙量就达到30亿吨,为减少黄河输沙作出突出贡献。

  尽管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由10年前的16亿吨减少到如今的三四亿吨,但长期研究黄河泥沙问题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刘晓燕发表文章称,随着降雨、特别是强降雨天气的增多,黄河的年均输沙量还有可能反弹。

  “陕北等地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45%,再提高有一定困难,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还是在沟道。”省水土保持局工程处处长梁小卫说,淤地坝作为沟道治理最后一道保障性工程措施,仍将在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效益,宁种1亩坝不种3亩坡

  淤地坝淤泥成地造就的肥沃良田,是陕北的高产田、稳产田。

  “今年收成比往年差点,打了大概三四千公斤,往年好的时候都5000多公斤了。”11月10日,趁着天好,绥德县韭园便民服务中心刘家坪村村民刘为斌,将刚收获不久的玉米晾晒在村委会的空地上,“坝地保水保墒好,地势平,易耕种,省人省劲,而且旱涝保收。宁种1亩坝,不种3亩坡。”

  刘为斌口中的坝地,正是由淤地坝淤积起来的大片良田。刘为斌一家有坝地4亩,山地8亩,自从种了坝地,一半的山地都撂荒了。他这样的情况在陕北并非个例。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陕北很多沟道内都设有淤地坝。每逢洪水,山上表土层中的腐殖质、动物粪便等被冲刷下来,拦截在淤地坝内,日久天长,形成一块块肥沃良田。由于水肥条件好,淤地坝形成的坝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左右,好的超过1000公斤。坝地的粮食产量普遍是梯田的2倍到3倍,是坡耕地的6倍到10倍。

  省水土保持局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省有坝地90万亩,年产粮4亿多公斤,对陕北地区实现粮食自给作用突出。而坝地少种高产,既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了条件,也让陕北的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比如刘家坪村,多半山地都撂荒了,实现了自然退耕。同样,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横山区曹阳湾村,村上人均坝地2亩多,村民3000多亩坡耕地全部退耕,促进了当地生态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设年代较久,我省淤地坝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全省淤地坝约90%为上世纪修建,缺乏科学规划设计,质量标准低,加之长期运行、维修加固跟不上,造成病险淤地坝数量多、安全隐患大,目前全省大中型病险淤地坝6500多座,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梁小卫说。

  记者了解到,国家自2016年开始,由水利部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我省也有2892座淤地坝被纳入首批实施项目。今后,不论是新建淤地坝,还是对病险坝的除险加固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主办:陕西省水利厅 | 中国水利报社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sxsl_2010@163.com
本专区内文章为“中国水利网站”推广专区所属主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水利网站”的立场及观点。“中国水利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