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QQ图片20160527153116.png

陕西农村报:陕西柔性治水“好”字当头

   首善在水,水利陕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山水林田湖一体谋划,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实现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管水向协同治水的转变,奏响了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

    穿越历史,凝望山河。五年来,陕西水利人在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指引下,坚定实施省委、省政府区域治水方略,治水兴水的步履铿锵有力、坚定向前,与时间质量角力,与艰险困苦并肩,躬耕不息,风雨兼程。一批事关我省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势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重大工程建设提速 破解水资源“瓶颈”

    我省地处内陆腹地,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关中和陕北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8。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水情实际,加快推进省内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重大调水工程建设,强力推进陕北黄河引水工程建设,努力在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引汉济渭工程是统筹我省水资源,构建大水网,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科学利用,解决关中、陕北缺水问题,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水资源配置工程。

    这项工程由位于洋县的黄金峡水利枢纽、位于佛坪县和宁陕县交界的三河口水利枢纽以及全长98.3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输配水工程供水区直接受益人口1400万人,间接受益人口600万人,每年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6亿~7亿立方米。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全体参建者知难而进、克难攻坚、顽强拼搏、大干苦干,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在破解超长通风、封堵涌水、超前地质预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截至今年8月底,“引汉济渭”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三河口枢纽大坝已浇筑37米,黄金峡枢纽左坝肩已开挖至536米,右坝肩已开挖至480米,秦岭输水隧洞累计完成开挖支护106.41公里。输配水干线工程国家层面立项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发改委将对该项目中设计年供水量大于3亿立方米、供水对象较为重要的骨干工程建设内容直接审批,并按规定予以中央投资补助,统筹纳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

    被誉为“陕西三峡工程”的泾河东庄水库,工程建成后,将与渭河综合整治及生态区一起,形成完整的渭河下游防洪体系,为沿渭西安、咸阳、渭南3市经济社会发展及9(区)县80万人、160万亩耕地提供安全保障。今年7月,东庄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前期工程1号进场道路右岸段11.3公里已建成通车,1号、2号隧洞贯通,坝址勘探试验洞全面完工,1号进场道路左岸段长2.99公里正在施工,将为导流洞开工建设提供施工通道。

    延安黄河引水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延安市城区及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最佳途径。截至目前,延安黄河引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6.62亿元,6条隧洞全部贯通,管线累计完成管沟开挖65.45公里,管道安装60公里,1至6级泵站厂区主体已全部完工,高家湾水厂、泥沙处理站主体完成。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是由秦岭南麓汉江水系褒河支流红岩河上的关山枢纽引水闸取水,穿越秦岭太白山脉,自流调入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石头河,主要为农业灌溉和西安、咸阳、宝鸡、杨凌等城市供水。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TBM卡机、突泥涌水、区域断层分支和次生断层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水利建设者们克服困难,今年4月27日,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提前5个月完成节点目标任务。预计在2018年国庆节前,汉江水将穿越秦岭太白山脉流入渭河。

    与此同时,我省围绕补短板惠民生的一系列重点水库工程加快实施。咸阳市亭口水库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主坝工程已完成,反调节库大坝整体填筑至884米高程。输水洞已全面贯通并完成灌浆及衬砌,放水塔闸房已浇筑完成。泄洪排沙洞已投入使用运行。

    铜川市龙潭水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大坝填筑达到设计高程顺利封顶,大坝全断面填筑至700米高程,完成大坝下游排水棱体干砌石护坡、排水棱体岸坡排水沟施工,大坝下游量水堰板和水尺安装完成,为实现2017年大坝下闸蓄水奠定了基础。

    生态治水创新 保障三秦水灵山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坚持柔性治水,实施的一系列水生态治理工程,织就了保障三秦百姓生活的“幸福网”,实现了让城镇有水、市民有去处,乡村有景、农民有好处。

    构建关中水系,做大“盛水盆”。以天然水系为骨架,连通工程为纽带,重要水源、湖泊、蓄滞洪区、湿地等为节点,构建“四横十纵”水系构架。全面实施供水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保障、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提升六大工程。通过自然水道修复,实施人工水道连接,实现水资源的联通联调联控,形成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柔性水网体系。

    积极推进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试点和扩面增效,在去年试点取得实效基础上,今年西咸新区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立体调剂试点向秦岭北麓延伸、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试点向渭北延伸、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试点向汉江流域延伸、涝池塘坝站窖枯丰调节向陕北延伸,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使水灵起来。

    去年实施关中地区三座水库联调,既确保了渭河生态流量又实现为缺水灌区补水1960万立方米,同时实现了首次由内蒙古向陕西红碱淖跨省区补水100万立方米。

    去年,《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我省将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至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新的生态区规划布局“一河、两堤、两带、六区”,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湿地建设、水量保障、生物保护、河湖连通、开发利用,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

    截至目前,我省渭河生态区建设已完成滩区治理9.95万亩,水面景观及河滩自然修复3.41万亩。今年还重点开展了标准化砂场建设,加快滩面整治,加强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计划建成支流入渭口和排污口湿地10处1.4万亩。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以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渭河咸阳湖二期工程,已竣工正式向市民开放。工程全部完工后,咸阳市城区段将形成16.82公里的生态景观,渭河一河两岸将成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带、全体市民的“都市会客厅”。

    随着汉江综合治理的全面铺开和有序推进,已累计完成投资47.1亿元,累计新建加固堤防护岸358公里,如今的汉中市一江两岸是一湖碧波万顷,十里生态长廊的“巨幅画卷”。

    一年来,延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实施建设项目260处,已初见成效。延安市中心城区段河道面貌焕然一新,为市民创造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无定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经受住了今年“7.26”榆林特大暴雨洪水的考验。

    关中水系昆明池、卤阳湖、渼陂湖三大水生态修复项目有序推进,试水试验成功。以生态、文化修复为基底,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少搬少迁、少占农田的原则,通过恢复湿地、水田、草甸、蓄滞洪区等水生态系统,将形成生态水面4180亩,在长达4.9公里的范围内,打造“十里水乡”的生态格局,真正把渼陂湖建成群众满意的绿色工程、幸福工程和阳光工程。

    渼陂湖一期工程萯阳湖已经建成蓄水,形成水面230亩,渼阳湖完成65%;涝河天桥段堤防工程已完成近半,1号湖完成主体工程试蓄水。建成后将实现水韵、绿韵、古韵、乡韵、新韵“五韵渼陂”的完美融合。

    渭南市卤阳湖生态治理完成天骄湖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天卤湖和天骄湖连接段工程,天卤湖形成湖面1350余亩。

    去年,我省启动实施农村涝池生态修复工程,按照能恢复蓄水排涝,能修复自然生态,能联通区域水系,能惠及民生需求,能传承历史人文,能持续安全管护要求,实现涝池、塘坝、站窖涝时蓄水,旱时取水,枯丰调节,抓点示范,全面推动。

    今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涝池修复整治582座,在建147座,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十三五”期间,全省计划投入22亿元,在关中地区规划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通过建好入水口、打通排水沟,让昔日涝池的死水“活起来”,确保涝池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作为村民记忆中的乡愁重要部分,修复后的涝池不仅是乡村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成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与此同时,沣河、涝河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秦岭北麓水系相连、湖池相通、漕运明渠修复,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历史盛景的水生态建设如火如荼,让更多的地方依水得利,让更多的人因水受益。

    坚持柔性治水,积极采用近自然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保护水源和改善环境等重点工作。我省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以上,新修加固淤地坝1000座,完成综合治理小流域200条,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

    民生水利蓬勃发展 让广大群众共享新生活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民生水利放在重要位置进行部署和推进,让老百姓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水利大发展的成果。

    今年,淳化县沟东村贫困户王永科大棚里的西红柿一筐一筐地卖了出去。“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百多元。”王永科说,我今年4月建了6个西红柿棚,多亏了水利部门给打了机井,我们从此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淳化县润镇沟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解决了全村1418口人的饮水问题。同时,充足的水源让周边的4个村子,开始成规模地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共投入农村饮水资金81.3亿元,建成各类工程1.4万多处,解决14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千吨万人”规模以上工程达到255个,集中供水覆盖率达85%。

    “十三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优先安排实施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与百姓脱贫实际无缝对接,全面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去年,我省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共解决和改善了55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66万贫困户18.9万人的饮水问题。

    今年,我省推出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农村饮水安全考核指标体系,要求贫困户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贫困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90%。两年来,全省共完成建设投资19.34亿元,改善和提高了218.61万人的饮水安全条件,使2406个贫困村44.96万贫困群众提前实现了饮水安全脱贫奔小康目标。

    针对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欠账多,尤其是中型灌区自然淤积和人为毁坏严重等情况。我省优先开展贫困地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帮扶下,淳化县丁户塬村的300亩土地流转后,将建成全省高效节水灌溉扶贫示范点,仅此一项就推动了该村59户贫困村民的脱贫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治水区域方略,我省先后在渭北塬区、陕北山区缺水区、秦岭北麓及沿渭井灌区、重点水库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及地下水超(限)采区,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目前已累计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49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32万亩,分别占农业灌溉总面积的77.9%、32.9%,充分发挥了对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撬杆作用,使小农水实实在在惠及了大民生。

    此外,我省围绕贫困地区易发生洪涝河段,加大规划治理,加快应急水源等抗旱设施建设。目前,已建设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6座,使贫困地区年供水量增加2.9亿立方米以上,全面增强了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启动山洪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治理经果林3600平方公里、水保林5700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3700余座,新增拦泥库容14亿立方米。

    生态修复关中水田,先后在西安市长安区和鄠邑区、宝鸡市岐山和眉县率先启动水田恢复建设试点,完成渠道衬砌7.45公里,新打机井7眼,铺设低压暗管2.42公里,恢复水田800亩,其中稻田450亩,荷田350亩。

    持续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年新增供水能力65立方米每秒,年均节水2.1亿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万吨,经济效益约6.5亿元。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年均增产粮食4.2亿公斤。

    带着民生期盼砥砺奋进,一项项民生水利项目落地生根,三秦百姓因水受益;一个个重大水生态项目加速实施,滋润着一方方北方大地。水利华美乐章谱写出新的篇章,足以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主办:陕西省水利厅 | 中国水利报社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sxsl_2010@163.com
本专区内文章为“中国水利网站”推广专区所属主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水利网站”的立场及观点。“中国水利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