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QQ图片20160527153116.png

陕西中小河流治理演绎治水新理念

  截至今年9月底,陕西中小河流治理共完成17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19亿元,综合治理河长1609公里。计划今年最少再完成80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2013—2015年规划任务。在已开展的数次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中,陕西项目顺利通过财政部、水利部绩效评价,被评定为优秀等级,走在了全国前列。

  陕西明确,治理所需配套资金除征地拆迁等费用由项目所在市县区负责协调筹措外,其余均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因此成为最受市县政府欢迎的项目。陕西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注重治水理念的转变,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防洪减灾向综合利用转变,由少水、惧水向亲水、居水转变。中小河流治理提高了重点河段的防洪能力,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十年九涝地,今朝得安澜。

  2014年9月6日至17日,陕西省出现了今年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秋汛肆虐,陕南和关中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频发,共有40条河流51个水文站出现洪峰219次,其中11条河流11个水文站出现超警戒洪峰21次。关键时刻,治理后的中小河流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大大减轻了防汛压力,成为陕西防洪保安澜的重要依托。

资金保障 省财政解决大部分配套资金

  五六年前,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是陕西省262条中小河流防汛被动局面的真实写照。

  陕西省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共有262条,许多中小河流除在20世纪50~80年代通过群众投劳进行过一些治理外,绝大部分没有得到系统和有效的治理。与大江大河相比,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为3年一遇至5年一遇,有的甚至没有设防,分别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治理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频发,对城乡尤其是城镇和农田保护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每年汛期,中小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就占到河流洪水灾害损失的70%~80%。

  近年,陕西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使水利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三秦百姓,“治秦先治水”、“兴陕之要,其枢在水”已成为陕西上下的共识,而“抓防汛减灾就是抓经济建设”更是饱受洪水灾害威胁地区的百姓心声。

  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启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陕西省抢抓机遇,一方面积极规划申报项目,一方面大力筹措落实财政资金,整体推进项目治理。陕西先期将56条河流列入全国规划,其中3年试点项目25项,估算总投资6.2亿元,按政策要求需地方筹措1.24亿元。到2011年,陕西省共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5亿元,不仅将3年地方补助资金一次落实到位,还超额增加地方资金以争取后续项目的实施。

  陕西省委、省政府将中小河流治理列为考核省级财政、水利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行目标任务季度考核,不留退路。省财政厅、水利厅与各市财政局、水利局签订目标责任书,就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护等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层层夯实责任,有奖有罚,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陕西省水利、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严格兑现目标责任书惩罚措施,上年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个别县区,本年度调减安排后续项目。针对项目前期审批、建设进度、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严格的时间节点要求,对进度滞后、存在问题较多的项目所在市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问责约谈,督促查找原因,研究加快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规范化管理。

  为确保建设进度,陕西明确,治理所需配套资金除征地拆迁等费用由项目所在市县区负责协调筹措外,其余均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极大地调动了市县工作积极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也因此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一样,成为最受市县政府欢迎的项目。同时,陕西全面建立了统一勘察设计、统一技术审查、统一建设管理、统一核查验收和统一绩效评价机制的“五统一”工作机制,坚持抓落实夯责任、抓前期争主动、抓投资足配套、抓规范严建管、抓检查保安全、抓验收重管护不动摇,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地推动,在已开展的数次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中,陕西项目顺利通过财政部、水利部绩效评价,被评定为优秀等级,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2年年底前,陕西省纳入水利部、财政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56条河流81个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投资17.72亿元,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截至今年9月底,2013—2015年规划内项目已全部审批完毕,在全国名列前茅。截至目前,2013—2015年规划内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03亿元,完成治理93个,综合治理河长709公里。

发挥效益 治理河段经受住了洪水考验

  眉县汤峪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9月16日,记者随水利部办公厅、中国水利报社和中国产业报协联合组织的“碧水蓝天万里行”采访团,冒雨来到地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汤峪河上游,只见原来平坦的河段修起了一座拦河坝,形成了近两米的落差、宽近百米的“瀑布”,乔木、灌木、花草护坡犹如一条多彩绸带飘逸在河畔,俨然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绕到汤峪河下段,堤防迎水面则是芳草萋萋。眉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建光说,下游17.4公里堤防采用的是“格宾网”法生态治理方式:将迎水面护坡夯实后,覆盖20厘米厚的铅丝笼网,再在上面铺一层20厘米厚的土,最后在土层上面种草。

  “这段堤防2012年8月完工后,当年9月1日,汤峪河遭遇了300年一遇的洪水。而治理后的河段,设防标准也仅仅是遇耕地10年一遇、遇村庄20年一遇,但却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群众的生命财产没有遭受损失。”刘建光说。

  据陕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年底前,陕西共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河长900公里,保护人口115万人,保护耕地面积64万亩,全面实现了规划目标。2013年至今,陕西围绕省级重点镇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西咸新区 建设、洪涝灾害损失严重程度等进行规划治理,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天经济区等提供了防洪保安保障,治理河长701公里,保护人口89.09万人,保护耕地面积64.75万亩。

  经过治理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行洪能力得到增强,沿河城镇(乡镇)和重要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以保护人口、工矿企业为主的县城(重点乡镇)河段防洪能力从现状的不足5年一遇或不设防,提高至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或以上;以保护农田结合保护乡村人口的一般乡镇河段防洪能力,从现状的不足5年一遇或不设防,提高至10年一遇。同时,通过清淤疏浚恢复了河道的行洪通道,提高了行洪能力,改善了流域和下游的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环境,为构建生态丰富、居住适宜的新环境创造了条件。

转变理念 注重人文生态和谐

  西安市沣河曾经又脏又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为人们的梦境。

  9月16日,记者随“碧水蓝天万里行”采访团冒雨来到沣河。虽然连日强降雨让沣河未能呈现一河清波,但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已经让记者流连忘返。

  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0年年底管委会成立后,就将沣河治理列为管委会的一号工程,“这不仅是实现沣东新城定位田园都市的需要,也是践行‘八水润西安’战略的需要,更是沣河两岸数十万群众10多年的期盼。”

  记者乘坐电瓶车,穿行在沣河生态公园,凉爽的天气让人心旷神怡。在沣河东岸,一望无际的生态公园让记者庆幸,幸亏不是步行。河边亭子里五六个人谈笑风生,73岁的刘银福说:“以前的沣河,水脏不说,河道里到处是沙坑和垃圾。这两年不仅河道治理了,还在河边建成了免费公园,成为我们几个村的后花园。我们村上的地让管委会征去了,每亩地每年给2000元的补偿,这比每年种小麦、玉米收益高两倍都不止。现在,我们早晚没事就过来锻炼身体,日子美得很。”

  完成中小河流巨变的还有西安市周至县的沙河,沙河第一水街的治理长度、水域面积在全国18条知名水街中名列榜首,并在河滨公园里收录了关中名俗。优美的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节假日期间,百万余人来此游览。

  沣东新城管委会将沣河水系与东西两岸现代景观交融、渗透,打造千年古都人水和谐现代生态景观,成为当地旅游亮点和市民锻炼的必选之地。坚固的大堤与河滨公园使沣河和沙河成为美丽的“城中河”,滋养着两岸人民。

  沣河、沙河的美景见证了陕西省治水理念的转变: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防洪减灾向综合利用转变,由少水、惧水向亲水、居水转变。

  从最初的防洪保安,到现在的人文、生态、和谐,陕西在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中悄然转变。在工程治理中,各地将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结合起来,将工程建设与群众的休闲娱乐结合起来,把文化融入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陕西中小河流治理、科学治水理念的这一重要体现,成为陕西省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亮点。

  兴陕之要,其枢在水。面对中小河流的巨大变化,陕西省水利厅一位负责人说:“中小河流治理不仅谱写了防洪保安的新篇章,同时也谱写了面向人民群众的民生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治好一条河流可以激活一个地区,治好一条河流可以开启一个时代。陕西中小河流沿线群众的生活、城镇布局、产业规划因为综合整治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王剑 汤少林
 
  主办:陕西省水利厅 | 中国水利报社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sxsl_2010@163.com
本专区内文章为“中国水利网站”推广专区所属主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水利网站”的立场及观点。“中国水利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