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座小水电站的“升值”之路
□本报记者 迟诚 徐鹤群 通讯员 钟若茜
在浙江省新昌县,30座建站25年以上的小水电站,曾困于资金短缺,现兴于绿色信贷,走出了一条以改革换新颜的“升值”之路。
困局
2024年8月12日,吴玲梅在樟家山水电站站房内检查设备。“这都是新换的设备,你看多新!”作为樟家山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她颇有感慨,“建站39年,设备就没换过,人看着都着急,安全也存在隐患。”
樟家山水电站坐落在新昌县沙溪河上,是一座“老电站”。“老”不仅是年头长,设备也老。吴玲梅介绍,因为设备老旧,导致水电站效益差,拿不出钱更新设备。
樟家山水电站的困境在新昌县并非个例。新昌县拥有101座小水电站,每年平均发电1.5亿千瓦时,约占全县用电量的5.5%。大部分水电站建设早、规模小、分布散,缺少技术改造资金,发展遇到瓶颈。
破局
如何破局?新昌县在水电站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上寻找突破口。
“除了发电之外,很多水电站还具备灌溉、防洪、气候调节等功能,这些功能也是价值,能不能进行价值转化?”新昌县水利水电局小水电管理总站副站长石宇浩说,“我们尝试将生态产品价值的理念引入水电行业。”
2023年,新昌县水利水电局联合国际小水电中心,对新昌县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所属30座电站开展水电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包括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3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核算的结论是,2022年度这30座小水电站生态产品总价值为31.9亿元。
有了核算指标,小水电站的生态价值如何变成真金白银?
“GEP核算把小水电站这样抽象的生态产品具象化了。”浙江新昌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石旭峰介绍,依托可量化的GEP核算,结合对小水电站资产和运行情况的综合评估,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产品“绿电贷”。“这也是我们发展绿色金融的尝试,银行对这30座小水电站授信‘绿电贷’10亿元,目前已发放2.62亿元。”石旭峰说。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这两步走,唤醒了沉睡的生态资源,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新局
这笔资金如同雪中送炭,为新昌小水电站“焕新”注入强劲动力。新昌县绿色能源公司对30座水电站设备进行升级,推进水电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幅度提升了水电站运营能力。
据介绍,樟家山水电站的设备升级改造后,年均发电量提高了33万千瓦时,年发电收入预计提高26.5万元,增长69%。
在新昌县的长诏水库旁,一座白墙灰瓦的三层楼建筑在青山掩映中格外醒目。这是新建的新昌县小水电站集约智控中心,也是通过“绿电贷”投资的落地项目。
走进集控中心,3块大屏幕上分别显示着水电站机组实时的运行数据、视频监控影像、生态流量监管影像。“目前集控中心已接入26座小水电站的相关数据,通过这个平台可对26座小水电站进行远程管理。”石宇浩介绍,新昌逐步将全县所有的小水电站数据接入到集控中心,推动小水电站管理走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
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小水电站也得到了国际认可。目前,新昌县首批8座水电站年均可获得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2.2万张。新昌县将这些证书有偿转让给某出口企业,使该企业抵消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部分碳排放,具备了进入欧盟特定供应链体系的“通行证”,每年可实现50亿元出口产值。
石宇浩介绍,有偿提供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保障了小水电站的绿色权益属性,不仅签约周期内小水电站可增加100万元左右的收入,也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拓展‘绿电贷’,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小水电站行业转型升级。”新昌县水利水电局局长吴青松说。
作者:迟诚 徐鹤群 钟若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