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陕西

陕西汉中市:引“活水”战旱情 保灌溉夺丰收

发表时间:2025-09-13

  □通讯员 喻东平

  金秋时节,汉中盆地稻浪翻滚,收割机在广袤田野中驰骋,不时“吐”出金灿灿的稻谷。站在地头的种粮大户周俊抓了一把饱满的谷粒,脸上绽开笑容:“今年这么旱,还能有这样的收成,真是多亏了石门局的同志们!”

  这份丰收喜悦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旱攻坚战。2025年春夏,陕西省汉中市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降水量偏少五成,石门水库来水减少30%,灌区连续150多天无透墒雨。3.2万亩秧苗奄奄一息,30万亩稻田等水插秧,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保卫战就此打响。

  科学研判与调度 打好抗旱主动战

  “这是我工作30多年来遇见的最大旱情。”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副局长徐培军语气凝重。面对历史罕见的旱情,该局早在去年冬天就提前做了部署,密切关注水情变化,通过精密测算制定出6套方案,并通过模拟推演优化调度流程。

  石门水库管理局创新采用“干渠续灌、支斗渠轮灌”方式,实施“东、西、南干渠错时引水”策略。在育秧关键期,通过4轮集中引水、31天间歇停水,较上年节约用水近2000万立方米,实现了节水与保灌的双赢。

  千方百计拓水源 一线奋战“放水人”

  面对石门水库主力水源难以满足全灌区需求的情况,管理局千方百计开拓新水源:启动所有抗旱机井,充分利用塘库蓄水,挖掘荒沟余水,建设临时泵站,全力扩大灌溉覆盖面。新打机井19眼,架设泵站17处,安装水泵26台(套),日抽水能力达10万立方米;在石门库区实施3次人工增雨,用智慧和汗水守护每一方水。

  “水来了,我能安心吃顿饭了!”崔家沟管理站职工李辉看着机井清水哗哗流入秧田感慨。此前,他在抬水泵时摔伤右臂,简单包扎后立即返回工地,连续奋战7昼夜,带领村民打出“救命井”。

  在武乡镇南寺院村,副站长金永生跳入齐腰深的渠水中,徒手打捞堵塞闸门的腐烂秸秆。村民孟少华动情地说:“金站长为我们放水,真是拼了命了!”金永生还在荒沟中找到新水源,带领群众架设临时泵站,解决400多亩农田灌溉难题。

  铺镇管理站老水利人严小静34年如一日守护渠水。当下游普陀村70多亩秧田濒临枯死时,他自掏腰包垫付泵油费,连续四天四夜守在抽水现场。当清水涌入龟裂的田地,村民们围住这位满身泥泞的水利人,哽咽得说不出话。

  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放水人”,顶烈日、熬深夜、睡渠畔,用汗水守护着灌区的希望。

  全员坚守第一线 特旱年度夺丰收

  范寨管理站站长李海带领全站职工坚守东干渠“龙头”,精准执行调度指令。王振红、谢景春两位职工因为家中老人住院,仅请半天假就返回岗位:“旱情紧急,站上离不得人。”

  在这场抗旱保灌的攻坚战中,石门水库管理局全局干部职工取消节假日,领导靠前指挥,管理站职工24小时上渠值守。从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抽调105名干部职工下沉一线,组建18个督帮组,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清淤疏渠、值守泵站、宣传节水,凝聚成“上下联动、干群同心”的抗旱力量。最终,灌区实现水田插秧面积100%,在大旱之年夺得丰收,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厚重答卷。

  金秋时节,当32万亩水稻泛起金色波浪,当丰收的喜悦洒满田间地头,那些烈日下巡渠的身影、深夜里守闸的灯光、带伤坚守的执着,都化作稻香中最动人的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12日

作者:喻东平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