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山西

以“1+6”政策体系推动“四水四定”落地显效

山西:约束激发的突破

发表时间:2025-10-17

  □本报记者 马晓媛 田慧莹 王秀芳 魏永平

  山西晋祠有三绝,周柏唐槐、宋代彩塑和难老泉。但自1994年断流以来,难老泉如同一位缄默的守望者,等待着水资源困局的破解。

  2023年,晋祠难老泉在30年后首现出流,2025年首次实现入夏不断流与一个年周期不断流,并创泉口水位新高。“晋祠流水如碧玉”美景再现,成为山西省以“四水四定”重绘人水和谐画卷的精彩一笔。

  “省委、省政府将‘四水四定’全面纳入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山西省‘四水四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四水四定’‘1+6’政策体系,以超常规举措,破解工程‘建不起来’、资源‘用不起来’、用水‘管不起来’的难题。”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建龙表示,“我们要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水四定’决策部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让更多的河流、清泉,都焕发勃勃生机。”

  建起来:织网通脉,强韧筑基

  秋日的祁县梨苑灌区,酥梨压枝。子洪水库的水通过45公里干渠,润泽2.2万亩农田。

  灌区主要水源来自东山供水工程——山西大水网的重要骨干之一。工程横跨漳河、浊漳河、汾河三大流域,不仅是晋中市超采区治理的唯一外调水源,还能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开采,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

  当地果农算了一笔账:“以前打井抽水,每亩水费100~130元,现在只要七八十元。而且地表水水质好、水量足,亩产从四五千斤提高到六千斤,一亩地能多赚约3000元。”

  类似的转变也发生在介休市。随着东山供水介休小水网、大沟水厂等工程提速,通过在泉域内实施小流域治理、水系修复等涵养水源工程,洪山泉水位回升7.82米。

  “山西‘煤长水短’,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张建龙指着水网规划图介绍。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路径。山西以“三纵九横、八河连通”大水网建设为目标,系统谋划水源置换等工程,打通资金短缺、机制不畅、跨区域协调难等工程“建不起来”的现实梗阻,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建设新路,让黄河水用得好、地表水留得住、地下水采得少。

  ——机制创新,打通水网“大动脉”。山西将宏观的“三纵九横”水网规划,分解为可实施、可考核的年度任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压实市县主体责任,确保工程按时推进。

  ——多元筹资,保障工程“不断粮”。山西创新构建“三级供水+特许经营”等模式,实现“建设有资金、运营有收益、管理有主体”。

  眼下,三晋大地水利建设热潮涌动。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二期、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阳泉龙华口调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工程加速推进,安全韧性的现代水网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用起来:水价改革,提效赋能

  “以前用不起黄河水,现在有了水价改革和补贴,用水成本降了,玉米增收了,收入也增加了!”南磑镇闫家庄村村民原波波指着田间的喷灌管道介绍。改革,就是要让水价反映真实价值,又能让老百姓用得起水。

  怎么做?山西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系统实施农业灌溉补贴、差异化定价和生态补水。

  ——以水价改革破题,把工程用起来。建立差异化水价机制,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分类定价,既保障工程可持续运行,又让农民用得起水,同步推行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倒逼节水。

  ——以补贴奖励支撑,把成本降下来。出台《农业灌溉电价补贴、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推动实施农业灌溉电价补贴、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水浇地项目建设补助三项政策,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新增恢复灌溉面积,有效提高粮食产能。

  政策落地,祁县“量体裁衣”:粮食作物水价每立方米0.37元,经济作物0.40元,收益更高的经济林果则是0.7~1.1元。酥梨产区终端水价1.1元,其中0.1元用于渠系维护费用。试运行后,灌溉保证率从50%提升至75%,亩均节水150立方米。

  山西还将加快确定省级骨干水网工程协议水价,分“三步走”推动水价改革,统筹解决东山供水工程及其他省级骨干工程水价偏高问题。

  管起来:确权“管”水,交易“活”水

  2024年8月,晋中市灵石县签约全国首单再生水水权有偿出让协议,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蹚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路径。

  灵石县的实践,是山西省盘活有限水资源,不断探索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实践。

  变“水瓶颈”为“水支撑”,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

  ——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水安全保障分区管控。通过明确各地用水上限,倒逼结构优化,使不同区域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发展规模,从源头上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

  ——推进用水权改革,激活水资源市场活力。2025年8月,出台《山西省用水权交易管理办法》,聚焦推动取用水指标动态流转,激活用水权交易市场,解决省内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及指标性缺水等问题。

  ——治理地下水超载,推进超载区全面退出。出台《推进黄河流域地下水超载地区治理和退出行动方案》,按照“先立后破、水源置换,精打细算、分区管控,深度挖潜、全面节水”的原则,组织全省黄河流域地下水超载地区32个县(市、区)制定并实施“一县一策”治理和退出方案,确保3年内全部退出地下水超载区。

  ——实施生态补偿,让河湖重焕生机。出台《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则》,立足提升汾河水生态质量“泓”与“清”,确保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筹措财政资金,通过万家寨引黄南干线每年向汾河实施生态补水,有效保证汾河全年全线不断流。

  改革突破,在三晋大地发生。

  在介休市安泰集团,二沉池上的刮泥机缓缓移动,经过深度处理的中水淙淙流出。这座污水处理厂承接了义安、连福两镇19个村的农村污水处理任务,出水水质可达地表Ⅳ类。集团常务副总裁王凤斌介绍:“这些再生水全部回用于生产,每年大幅度节约新水取用量,还减轻了对汾河的污染压力。”

  芮城县风陵渡镇的种粮大户刘学武用上了智能滴灌:“现在每亩用水少三成,电费省50多元,还有节水奖励。”作为全国首批试点,芮城县通过“总量控制+科学分配”等6项机制,倒逼用水方式转变。

  晋中市曾长期依赖地下水,农业用水占比高达60%。“通过关井压采、水源置换和水权改革多管齐下,全市超采区面积缩减48%,超采量下降56.6%。洪山泉水位显著回升,这是最好的证明。”市水利局局长李学文说。

  在山西出台的“1+6”政策中,“1”是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实施方案》,“6”是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推进黄河流域地下水超载地区治理和退出行动方案》和《山西省用水权交易管理办法》;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农业灌溉电价补贴、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省发展改革委加快审核相关省级骨干工程调概工作,积极推动省级骨干水网工程及县域配套小水网达效建设;省委改革办制定省级骨干水网工程建立水价形成机制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立足省情与水情,提出了2025年和2030年各阶段预期目标,内容涵盖了“四水四定”的方方面面。

  “‘四水四定’不是要把水管‘死’,而是要把水管‘活’,管‘活’了,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利用,才可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说,“我们要在刚性的制度中寻找新空间、激活新动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7日 

作者:马晓媛 田慧莹 王秀芳 魏永平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