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市积极推进水网建设赋能城市发展
“运河之都”澎湃水动力
曲阜市南泉水厂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厂水的水质进行检测
□本报记者 杨美杰 文/图
鲁西南大地,京杭运河蜿蜒流淌,孕育着济宁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运河之都”。日前,记者参加“沿着水网看山东”采访活动,走进济宁,探寻这座“运河之都”如何借现代水网建设之力,绘就人水相依、城乡共美的崭新发展图景。
韧性水网筑屏障
在任城区喻屯镇,波浪造型的水闸横卧洙赵新河之上,这是洙赵新河湖口节制闸。
“洙赵新河是鲁西南地区重要的行洪排涝通道,湖口节制闸是洙赵新河汇入南阳湖的最后一道控制性闸口,扮演着‘守门员’角色。”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水利工程建设科工程师崔成浩介绍,水闸的前身是建于1995年的刘官屯闸,因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
2023年,济宁市城乡水务局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增发国债资金5500万元,对水闸进行拆除重建。
“工程总投资1.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拆除原有节制闸,新建一座16孔、单孔净宽10米的现代化水闸,今年5月工程已经顺利通过完工验收。”崔成浩说。
重建后的湖口节制闸,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为沿岸群众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安全屏障。“新闸具备双向挡水能力,既能拦蓄洙赵新河上游来水,又能防止南阳湖洪水倒灌。”崔成浩介绍。
“湖口节制闸是融入省级现代水网的一项防洪减灾工程,拆除重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旧闸翻新,更是一次立足保障区域水安全、回应民生期盼的全面升级。”济宁市城乡水务局副局长王卫东说,新闸投用后还能为上游6.58万亩农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为粮食丰产筑牢水利根基。
当前,济宁现代水网建设正加速推进。“2025年是我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收官之年,我们谋划实施了市级现代水网项目101个,计划完成投资92.26亿元,较去年增长8.3%。”王卫东说。
城乡同源润民生
走进曲阜市南泉水厂,古韵盎然的建筑与绿树相映成趣,处处彰显着孔子故里的文化底蕴。
“南泉水厂供水范围覆盖3个镇街,服务约21万人口,设计日供水能力达10万立方米,承担着曲阜市城区的全部供水任务。”曲阜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庆介绍。目前,曲阜市共有4座水厂,一张覆盖城乡的供水网已经织就。
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过程中,曲阜市针对东部、北部等丘陵地区,通过增设加压泵站,让自来水“爬上山、进农家”,实现了全市自来水“户户通”。“现在农村和城区执行同一水质标准,做到了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 曲阜市水务局负责人说。
在水厂的取水泵房内,一个装有数尾小鱼的鱼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用于监测原水水质的‘生物预警’手段。”董庆解释,为保障水质,南泉水厂还配套建设了高标准水质检测中心,持续更新检测设备,每日对出厂水、管网水进行全覆盖检测,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管控,确保每一滴自来水都符合安全标准。目前,南泉水厂水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100%。
南泉水厂还积极探索使用数智化手段赋能供水管理提质升级。在水厂的中控室内,“曲阜供水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实时呈现水厂各项运行数据。依托该平台,南泉水厂实现了供水全流程的远程操控、自动监控、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构建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方位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曲阜的实践,是济宁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一个生动案例。王卫东介绍,2023年以来,济宁市累计投入资金20.64亿元,新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9处,实施水源置换工程10处、管网延伸工程29处,完成721个村的村内管网改造。目前,济宁市规模化水厂供水覆盖率已达97.12%,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水网外延促发展
小雨淅淅沥沥,落在龙拱河上,泛起涟漪。龙拱港自动化码头一派繁忙——30多米高的无人化岸桥不停装卸,装载着集装箱的无人集卡在码头和堆场之间有序穿行。
龙拱港位于任城区龙拱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是济宁市重要的内河集装箱港口之一。被誉为“运河之都”的济宁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如今,依托“水网+”建设,古老的运河焕发新的生机。
振兴航运,河道畅通是关键。济宁市近年来在推进河道治理的同时,统筹航道建设,为远期航运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全面提升河道综合整治效益。“我们在梁济运河、新万福河等河道的防洪治理中,同步实施航道升级工程,重要河段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航道通航标准达到三级及以上。”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综合科工作人员贾晓东介绍。
在保障通航水量方面,济宁统筹考虑汛期防洪安全和航运水位的需求,在确保梁济运河行洪安全、周边县市区滩区耕地不受淹的前提下,积极保障内河航运畅通。特别是抬高梁济运河(长沟至梁山港段)水位,有效提升了三级航道的通行能力,为货物运输“通江达海”创造了条件。“如今,龙拱港的集装箱货轮可经京杭运河入长江,最远直达四川宜宾。”济宁港航龙拱港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员王天驰说。
“水网+”的探索,在济宁并不止于航运。在泗水县的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治水兴村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一座座草莓大棚整齐排列。“以前这里被老百姓称作‘穷山恶水’,我们通过从龙湾套水库引水灌溉,彻底解决了农业用水难题。”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感慨,“如今村里建了121个草莓大棚,每亩年纯利润超过5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远处的东仲都村,绿水青山正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我们盘活闲置农房打造艺术小镇,引入桑蚕养殖体验、陶艺制作等多种业态,让小山村成了热门旅游地。”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根介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泗水县近年来将水利工程作为解决乡村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投资超40亿元实施70余项重点水利工程,让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丰收田”。同时,因地制宜打造青龙山、龙湾湖等1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既守护了生态,又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
如今,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已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年均吸引游客50万人次,片区内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南仲都村和东仲都村村集体年收入更是突破了百万元。
行走济宁,现代水网已不仅是防洪、供水的基础设施,更成为串联城乡发展、赋能产业升级、承载民生期盼的“流动血脉”。“运河之都”正以水为笔、以网为墨,在齐鲁大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水利新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