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护好“中华水塔”核心区
□本报通讯员 邵明亮
初秋时节,广袤的若尔盖大草原上,风光绮丽,景色如画。
若尔盖大草原大部分位于四川省,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就在这里。与中下游磅礴澎湃的黄河水不同,四川境内的黄河水流清澈,宛若银绸。
四川近年来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打造源头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为目标,陆续实施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退牧还草、沙化治理等生态工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四川段黄河干流及黑河、白河3个国考断面长期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
四川是“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黄河5464公里总长度,四川境内黄河干流仅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四川黄河流域面积在全省、全流域面积中的占比如此“小”,是否意味着重要性也小?
“可别小看!”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3.92亿立方米,占出川断面水资源量的31.1%,其中枯水期占比为34.8%、汛期占比为30.9%。
此外,四川年产水量占到黄河流域年径流量的8.9%,省内黄河流域地势起伏和缓,河谷宽浅,草甸丛生,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之一。这让四川成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系统规划分类施策保护核心区
“川西北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整个黄河流域。”四川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梁军说,“四川黄河流域处于‘中华水塔’核心区,想要保护好这个核心区,并不容易。”
根据此前多部门联合“会诊”,四川黄河流域存在一些“病症”:生态脆弱,局部草原、湿地功能退化;人类生产活动加剧,对流域生态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2019年,四川明确了17项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点任务。同年,四川启动黄河流域片区水生态修复及湿地保护综合规划的编制,旨在对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进行全面系统规划。
规划之外还有措施,具体而言就是分区防治、分类施策。
“四川黄河流域属于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根据流域内不同特点,我们将其细分为若尔盖丘状高原和石渠高原两个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若尔盖丘状高原,四川重点采取退牧还湿、填沟保湿、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在石渠高原,宜农区结合拦沙、蓄水、滞洪等,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管住人是关键。”四川省水利厅水保处相关负责人说,全省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四川以此为契机,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手段,及时精准发现并严格查处生产建设活动违法违规行为,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经过系统治理,四川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这几年,我和同事们多次实地查看若尔盖县和红原县境内的湿地,发现不少湿地的水位明显上升,这是我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的有力证明。”四川省阿坝州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9月23日
作者:邵明亮
责任编辑:邓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