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宁夏

汪家塬村的生态蜕变之路

发表时间:2025-11-13

  □通讯员 陈连涛 梁雅丹

  初冬时节,气候微冷。沿着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东南方向的山间公路蜿蜒前行,经过近80公里、约90分钟的车程,笔者来到了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汪家塬村。这里地处张家塬乡腹地,曾经是西海固地区的贫困村落,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

  细雨密布下的汪家塬村增添了几分朦胧美。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早早来到了村部,他要和县水务局水土保持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前段时间在自治区水利厅进行的折死沟支沟——红柳沟小流域生态产品转化后续事宜。这不仅是汪家塬村的首次尝试,也是同心县乃至吴忠市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重要一步。

  汪家塬村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曾被形容为“苦瘠甲天下”。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上便组织老百姓开始打坝,修水渠,修梯田。”张树森回忆道。全体村民们积极向县上、乡上争取支持,拿起铁锹、备齐背篓,从栽活一棵树、种好一颗草开始,一代代、一辈辈接力奋斗,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经过近80年的奋斗,村上的梯田从1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0多亩,占全村土地的8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实施红柳沟小流域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及种草0.48公顷,封禁治理1442.38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平方公里。村子的基本农田状况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旱涝灾害减少,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环境改善了,生态变好了,前来洽谈投资的人就多了起来。

  10月29日,汪家塬村在西安召开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精彩亮相,成为宁夏唯一一个受关注的村落。会上,同心县兴荣生态农业文旅有限公司购买了600亩红梅杏和121.68亩新修土地15年的文化服务经营权。收益资金的40%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生产设施建设及后期生态治理。

  谈及未来,张树森满怀信心:“我们将借着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三个一万亩’‘四个1000万’,即‘小杂粮、草畜、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一万亩,‘小杂粮、草畜、特色农业、劳务’四个产值均达到10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汪家塬村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休闲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从残壁烂沟到绿水青山,汪家塬村的蜕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探索。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1月13日

作者:陈连涛 梁雅丹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