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激活塞上湖城澎湃“水动力”
□记者 孟砚岷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一座重度缺水型城市。近年来,银川市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让有限的水资源释放更大效能,为水资源短缺城市绿色高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全市取水量由2020年的21.618亿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17.331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120立方米下降至63立方米,下降率达47.5%,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黄河干流银川段稳定在Ⅱ类进出,重点入黄排水沟稳定在Ⅳ类及以上,地表水国控、区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
拧紧湖城“节水阀”
近日,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内,由各种水稻“绘制”而成的稻田画日渐清晰,一幅幅壮美的稻田画卷徐徐展开。
得益于黄河水灌溉,银川不仅稻香鱼肥,更是长年瓜果飘香。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节水增效的样板,贺兰县稻渔空间近年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高效节水,确保农业持续增收,逐步发展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每年吸引超20万人次游客入园游览。
“十四五”期间,银川市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40.4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25万亩,累计实现农业节水8.18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严格控制在285.7万亩以内。2024年,全市农业节水3.46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26提升至0.565。
银川市大力实施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水资源综合利用改造等技改项目,实现年节水超800万立方米;强化节水型园区、企业建设,建成节水型企业33家,重点用水企业创建率达80%以上;加快老旧供水管网设施改造,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累计创建成节水公共机构1265家、节水型学校294家、节水型医院33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03个;实施高校节水专项行动,在5家高校建设7套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设施,年节水65万立方米;完成银川经开区污水资源化利用配套再生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工业再生水年供给能力提升至1600万立方米,完成银川市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银川市第二、第四、第六污水处理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等项目建设,让河湖生态再生水年供给能力提升至4580万立方米。
高效推进“四水四定”
银川,东临奔涌黄河,西依巍峨贺兰山。大自然赋予其壮美,却也带来水资源短缺的严峻考验。
2024年,银川市被确定为自治区“四水四定”唯一市级试点,率先启动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四水四定”专题研究,出台自治区首个《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四水四定”实施方案》。市、(县、区)两级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的“一台账两清单”责任机制和月督察、季考评、年交账的工作机制,高效统筹推进试点工作落地。以水资源节约集约、节水控水攻坚和用水权改革三大举措为抓手,以用水权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资源费改税等关键任务为补充的“规划+政策+改革”的系统推进保障体系。“四水四定”试点市建设确定的25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重点项目110个全面开工建设。
2024年,黄河宁夏段(银川)第三期河道治理工程、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提标建设等工程建成投用,黄河干流银川段防洪标准大幅提升,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显著提高。银川都市圈西线、中线、东线供水工程建成投用,实施农村饮水提标改造工程18个,民生供水“安全保障网”基本构建。取水工程配套计量设施安装、贺兰山东麓银川段防洪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银川市三区重点河道水系安全监管体系等重点项目相继实施,累计安装各类在线监测流量计超2000套、灌区测控一体化闸门超400套,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在线监管。
水资源变“水资产”
推进用水权改革,是推动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破解水资源瓶颈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银川市以深入推进节水控水为目标,加快实施水资源结构优化、深化用水权改革、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节水载体创建等重点任务,有效缓解了园区水资源短缺状况。
银川经开区积极开展用水调查、建立用水台账、推进用水权确权等,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效率,让水资源充分“活起来”。截至目前,经开区累计创建自治区级节水企业10家、银川市级节水企业30家,其中年用水5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创建率达60%。
银川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整体谋划到顶层设计,从局部探索到多点突破,成立市用水权改革专项领导小组,统一开展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构建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包抓、专班专抓的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了农业、工业和养殖业确权工作,建立了《银川市金融支持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方案》等20余项改革制度,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100笔,交易水量6.938亿立方米,交易金额7.13亿元。
今年5月,银川市完成全国首笔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置换交易水指标150万立方米,彻底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置换通道,充分保障了中环光伏等重点企业新增用水需求,有力推动了“水资源”向“水资产”转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银川市正以“四水四定”试点市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城水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塞上湖城在黄河的滋养下更加璀璨夺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8月12日
作者:孟砚岷
责任编辑:王瑜 宋雨恒(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