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我与世界有个美丽约定
□本报记者 杨东
沙棘漫山,金黄缀枝。风过山林,秋日的鄂尔多斯原野飘散着沙棘果的芬芳。
老贺爬上爬下,在沙棘林中穿行,一心一意要介绍好他的“宝贝疙瘩”。为了迎接第十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的中外客人,老贺穿了衬衫、西裤和皮鞋,这也是他的沙棘头一回“看见”主人的“国际范”。
“这边煤矿复垦区种的大果成熟早,来尝尝甜不甜?”宽厚的手掌递过来金色的沙棘果子——乍一尝,有点儿酸涩。
老贺却说:“沙棘对我们来讲,就是甜的。”
“新农人”贺美利的“美丽事业”
老贺名叫贺美利,今年50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爱人说,老贺对沙棘没别的,就是执着和钻研。
“我就认准了沙棘这一件事儿,想让更多人了解沙棘的好。”凭着一股子韧劲儿,老贺扎根在这荒漠与绿洲的交界。
“以前一刮风,沙子能埋到门槛,种啥都活不了。”为了种活沙棘,老贺每天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带着一帮人不断挖坑、栽种,让爱人在野外做饭。
敢做第一批种沙棘的人,当时不懂技术的老贺得到了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和东胜区水土保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选地看沙情,到选苗看苗情,再到掐得准灌溉时间、防好病虫害,这些年老贺“抓着”沙棘中心的专家不撒手,与他们成了沙棘林里的“好战友”。“他种沙棘有模有样,肯下功夫,脑筋又活,我们都愿意跟他交流。”“战友”之一、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科技处处长高岩说。
从单纯的种植采摘,到开发沙棘酒、沙棘羊等多样化的产品,老贺的获得感越来越足。“现在收入比以前种玉米和葵花翻了好几倍,沙棘成了‘摇钱树’。”贺美利试着把沙棘枝叶加工成饲料搞养殖,没想到沙棘羊肉质好,市场供不应求,“我还做了营养成分检测,我不认字儿,你看看。”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每百克沙棘羊肉富含22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
没上过学,是老贺的憾事。如今,老贺的儿子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专业就是水土保持。
贺美利的身后,是这个行当的一群人,是那个年代的一代人。今年是中国沙棘发展的第40个年头,像沙棘一样在荒瘠和严寒中顽强生长的老贺们和专家们,锲而不舍地开掘出一条“绿了荒山、富了口袋”的艰辛道路。
沙棘,对他们来说,就是甜的。
“近年来,内蒙古将沙棘产业化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与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持续探索‘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彭雅丽说。
“金色果实”履行“绿色约定”
作为我国的产煤大市,鄂尔多斯的发展、兴盛曾与煤矿紧紧联系在一起。煤炭给这座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难题。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在顷刻间,修复却要难上天。“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我们引导企业以‘建管一体化’模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并建立‘流域机构+公检法+水保’的联合监督机制,沙棘成活率达70%。”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局长江原说。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种,防风固沙且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可以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岩介绍,即便是在“地球癌症”砒砂岩层,沙棘也能扎根生长,4~5年就可以独木成林。
40年前,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提出“以开发利用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倡议。1998年,水利部正式实施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作为项目法人,与各地政府和水保部门试验不同区域沙棘成活率最高、治理效果最佳的栽种方式,并系统推进3期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鄂尔多斯十大孔兑“上中下游联动、左右岸一体、干支流统筹”的整沟治理。
“现在的鄂尔多斯满眼绿色,哪里还能看出曾经黄沙漫天的模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水土保持专家李敏说。
改变不仅限于此,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各要素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沙棘就曾这样改写了一条河流的生命叙事——
窟野河,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曾创下年输沙量3.35亿吨的历史纪录,含沙量达1700千克每立方米,是世界河流中最大实测含沙量。“窟野河流经的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作为黄河中游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给黄河下游防汛造成巨大压力。”李敏坦言。
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2024年,窟野河年输沙量和含沙量降至0.002亿吨和0.03千克每立方米。
数据变化,如此巨大。
黄河水患,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水患之源,在泥沙;泥沙之源,在水土流失。“中国实施了国家沙棘生态工程,种植沙棘50多万公顷,发挥沙棘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功能,治理水土流失5300多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000多万吨。”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主任乔殿新说。
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绿意铺展,沙棘努力向下扎根,控住黄沙,更播下“绿色希望”,履行“绿色约定”。
“中国是世界上沙棘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国际沙棘协会一直在为沙棘的发展付出巨大努力,目标多样,取得显著成果,值得骄傲!”德国沙棘协会副主席约尔格·托马斯·莫塞尔表示。
从“中国主场”走上“世界舞台”
沙棘,从远古走来,历经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恐龙灭绝、第四季冰期、间冰期……成为“生命奇迹”。
如今,沙棘原浆、沙棘茶、沙棘油,含有沙棘成分的化妆品、保健品等,纷纷走进第十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的企业展厅,累累硕果见证着沙棘产业升级为兼具经济效益、健康价值和民生福祉的综合性产业。
“依托先进的沙棘产品研发技术和设备,中国已形成了健康成熟的沙棘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为世界沙棘资源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第十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上,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表示,作为全球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携手合作,进一步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共同推动沙棘植被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统计,中国沙棘资源总面积达3300多万亩,占全球沙棘资源总量的90%以上。中国已建各类沙棘加工厂8000余家,生产沙棘产品8类200多个品种,年产值已超300亿元。
“我们的沙棘产品从黄土高原走向国际市场,为更多人带去健康和快乐。”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殷丽强介绍,公司将继续攻关,推动沙棘产品向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飞跃。
近年来,国际沙棘协会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沙棘培训、欧洲沙棘网络建设、中国政府援助玻利维亚沙棘示范等项目,推进国际沙棘科研和良种推广,引领中国沙棘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
小小沙棘果,“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范”更强更足。
“以绿色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公平转型,这种生态经济双赢模式,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通过国际沙棘协会推进全球沙棘全方位合作,也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载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表示。
吹尽狂沙始到金。向世界分享更多东方智慧,中国的沙棘故事还在讲述。东经109度、北纬39度附近,以及更广袤的原野上,贺美利们的事业,正成为美丽世界的一部分。
作者:杨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