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靖新居
□本报采访组
初秋时节,采访组来到江西省靖安县雷公尖乡长坪村移民组。2000年,46户三峡移民从重庆市云阳县养鹿乡远道而来,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现在移民组有了新的名称。”陪同采访的靖安县水利局移民股负责人蔡亮指着村口一座耸立的碑石,“渝靖新村”四个字深深地刻进石壁,遒劲有力,饱含了“跨越山河,重庆和靖安县两地一家亲”的美好寓意。
村口两棵一人合抱的大槐树,枝叶婆娑,仿佛在诉说25年来的岁月变迁。
沿着崭新的柏油小路前行转弯,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蜿蜒的乡道、绿色的田园与白墙红瓦的民居交相辉映,沥青铺就的巷道干净整洁,仿古凉亭布局有致,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文化广场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和一年前相比,村里真是大变样了!”渝靖新村村民、三峡移民于奇平不由感慨。
渝靖新村是靖安县首批三峡移民安置点。“长期以来,长坪村移民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房屋陈旧,设施老化,人居环境脏乱差。”长坪村党总支书记邱先德告诉记者,人居环境问题一度成为移民群众的“烦心事”,也是村里亟待破解的“揪心事”。
全面改造需要一笔大的花销,乡里的经费有限,只能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移民群众背井离乡不容易,让他们住得舒心,过上美好生活,是我们的首要责任。”靖安县水利局副局长漆传钦告诉记者,了解到移民组的实际需求后,靖安县水利局想方设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整合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资金,为村庄改造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2024年,随着500多万元专项改造资金的注入,渝靖新村“美丽家园”建设按下启动键,村庄面貌由此提档升级,迎来全方位的“焕新”。
短短数月,渝靖新村的泥泞土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沥青路,老旧房屋统一刷新了外立面,分散的污水管网接入集中处理系统,太阳能路灯沿着道路依次排列,文化广场上紫薇花绽放,渝赣文化浮雕墙诉说着两地情谊。
“快一年没回来,差点认不出路!”2025年春节,返乡探亲的于海敏站在文化广场前,用手机记录着村里的变化。
“以前村里是泥巴路,雨天走路一身泥,晴天走路一身土。现在道路都是沥青路了,路灯亮化了,生活污水也统一处理了,住得比城里还舒服!”渝靖新村村民、三峡移民贺勇欣喜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靖安县共安排三峡后续工作移民帮扶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项目140个,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解决了一大批移民住房、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帮助三峡移民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靖安县还注重产业发展,让移民不仅安下身,更能立住业。
“我们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配套建设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如改善鱼塘环境、鼓励新建红美人等品种的采摘园、规整不锈钢小型加工作坊场地等,不断提升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水平。”蔡亮介绍,渝靖新村渔业年产值已突破50万元,经济作物种植也蓬勃发展,血橙、玉米、花生等作物带动农户增收30%。
凭借毗邻县城和靖安县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靖安县水利局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动态就业帮扶机制。全村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部分移民家庭创办小型加工作坊,户均年务工收入超5万元。
长坪村还依托大鲵文化产业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年均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50多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增收。邱先德信心满满:“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大鲵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渝靖新村融入发展,为移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助力致富增收。”
黄昏时分,当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到家中,渝靖新村的文化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奔跑嬉戏,妇女们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聊。不远处的农田里,金黄的水稻长势喜人即将收割。
从长江三峡到赣北山乡,“宜居宜业”的幸福之花持续绽放。“移民工作无小事,把移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移居地’成为承载希望的‘新故乡’。”漆传钦说,这就是他们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平 赵洪涛 魏宇翔 杨东 万晨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