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滴折射大民生
——江西省乐平市探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五零”服务新模式
□通讯员 黄健
近年来,江西省乐平市积极探索“服务零温差、供水零时差、水质零域差、水压零落差、监管零偏差”城乡供水一体化“五零”服务新模式,通过新扩建、配套、改造和并网等措施,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数智赋能水务,实现服务群众“零温差”
乐平市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供水数字化改革,按照“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在线监管、掌上服务”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智慧营收系统及热线工单系统,构建了多渠道自助缴费体系,实现了集中供水工程全部缴费且水费收缴率超过95%。拓展的应用软件服务功能,通过开设24小时城乡统一供水服务热线,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办理各项常用业务、申办维修服务,实现水务服务“一次都不跑”。
为了进一步强化便民功能,乐平市加强合作,在全省率先运用“码上供水”微信小程序,实时将农村供水问题反映至监管部门和供水企业;针对农村地区和老年群体大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缴费现状,坚持线上线下联动互补,在每个行政村聘用了1名供水工程管护员,让管护员上门协助缴费,及时发现处置各类供水问题,实现用水、缴费、维护一体化集成,充分满足各类人员的水务服务需求。
提升系统效能,实现即时供水“零时差”
2009年至今,乐平市已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改造城乡供水系统,11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完成,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至18.8万吨,城乡用户从2009年的1.7万户增加至22.7万户。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5%,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7.1%,达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先行县水平。投入资金1亿元,实施共产主义水库至润泉城区水厂的新增水源管线铺设,润泉城区水厂和礼林水厂、涌山水厂分别由日供水5万吨扩建至10万吨、由日供水0.5万吨扩建至1万吨,东方红水厂与众埠水厂的实现联通使用,大口坞备用水源与润泉城区水厂并网。坚持因地施策,重点实施了洪岩镇、高家镇、塔前镇、双田镇、礼林镇、乐港镇等一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巩固提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受益农村人口9300余人。积极探索单村供水模式,在洪岩镇詹李桥村和乐港镇张家村、明户村,创新使用无动力超滤膜技术进行单村供水,成功解决偏远偏高区域集中供水问题。
强化水质检测,实现水质保障“零域差”
为了实现全域水质安全可控,确保群众用上“放心水”,乐平市不断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力度,完成了万人水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全部划定工作,建立水源地“一源一策”,对原水实行常态化巡检,水利、环保、润泉供水公司等部门各司其职,将饮用水水源保护要求纳入当地村规民约,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标识标牌及防护措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共产主义水库婺源县境内拦库汊筑坝彻底拆除,消除了困扰多年的饮用水水质安全隐患。采取“水厂日检、总公司本部42项检测、卫生疾控部门抽检、水科检”的四级水质检测制度,对出厂水实行梯级检测。在农村水厂设立厂级水质检测室,统一购置设备、配备检测人员,每日进行常规10项检测工作,实现重要水质指标实时上传数据,实现水质全程检测有迹可循。针对集中供水无法抵达的偏远、地势高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每年投入710万余元委托第三方进行物业化管理的模式,严格月检、季检,切实保障水质零域差。
完善二次供水,实现全程水压“零落差”
乐平市明确由乐平润泉供水公司牵头负责,统一全市二次加压标准、设备使用及人员培训,及时对相关设施更换,切实解决好供水“最后一公里”水质安全问题。出台《乐平市城市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的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全市47个老旧小区用水设施改造,确保居民安全、足量、顺畅用水,并采取定时巡查、动态监管等模式,及时掌握二次供水设备性能和质量,保证二次供水小区的水量及水质,实现一体化条件下“共联一张网、共饮一江水、共享一质泉”。
坚持精细管理,实现质量监管“零偏差”
乐平市全面推进供水应急预案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有效的农村供水管理服务机构及专业化服务体系;借助智慧水务平台,全力打造水厂信息化控制系统,实施农村水厂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建设;依托大数据分析,完善视频监控采集与中心控制,从“水源地取水、水厂制水、管网输水、用户用水”进行全链条实时监测、远程调度、应急处置,及时掌握供水状况和管网运行情况,实现了水厂智能化、系统化运营;重点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将监测装置纳入系统,做到同网监测,形成监管零偏差;积极开展农村水厂管理标准化建设,确保供水稳定安全,其中乐平润泉浯口水厂获评水利部2020年度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年12月19日
作者:黄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