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江苏

江苏宿迁市:灌区现代化改造护航丰收

发表时间:2025-09-10

  通讯员 王燕妮 徐勐 马爽

  江苏省宿迁市,烈日炙烤着大地。今年以来,这座依水而居的城市却面临着严峻的“水挑战”——累计降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三成,淮河、沂沭泗上游来水持续偏少,洪泽湖、骆马湖水位不断走低,城乡供水与农业灌溉的“水龙头”面临巨大压力。

  面对旱情“大考”,宿迁市以“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工程赋能、统筹协同”为核心思路,打出一套抗旱保灌“组合拳”,让汩汩清水流进田间地头,为秋粮丰收筑牢坚实屏障。

  科学研判,筑牢决策“指挥网”

  抗旱保灌,精准研判是前提。宿迁市以“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为原则,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旱情应对指挥体系。明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将抗旱保灌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5个市级工作指导组下沉到田间地头与灌区枢纽,为抗旱用水调度提供科学支撑。与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建立会商制度,水情、雨情、墒情数据实时共享、动态更新,确保每一次决策都“有据可依”。

  在用水管理上,宿迁严格执行计划用水,细化各灌区用水指标,严格管控河道引水量,同时充分收集利用农田退水,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增效”,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精准灌溉,探索节水“新路径”

  “以前浇地靠‘估’,水顺着田埂流,浪费不少还浇不透;现在靠‘算’,一亩地500立方米刚好够用,省水又省钱!”宿城区屠园镇古河村种植大户许军的感慨,道出了宿迁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

  作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宿城区通过完善“水价形成、节水奖励、工程管护、用水管理”四项机制,将农业灌溉从“粗放式”推向“精细化”,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2,相当于每亩地每年可节约水资源近100立方米。

  如今,在宿城区的田间,管水员定期巡查渠道、排查渗漏,用水户按需申请、按量取水,“每一方水都有去处、每一分钱都有明细”的用水格局已然形成。

  工程赋能,畅通输水“主动脉”

  灌区是农业灌溉的“生命线”,也是抗旱保灌的“主战场”。“十四五”以来,宿迁大力推动大中型灌区建设,让老旧灌区“焕新颜”、输水能力“提档次”。

  来龙灌区、运南灌区等9个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先后落地实施,其中濉汴河、沂北等6个灌区改造项目纳入新增国债项目,获得政策与资金双重保障。“十四五”期间,全市改造干支渠道237.2公里,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超155万亩,有效保障农业灌溉水源供应。在泗洪县,蔡圩灌区依托洪泽湖、天岗湖、新汴河三大水源,通过“梯级提水+精准输水”模式,彻底解决了高亢地区“浇水难”问题;宿城区整合皂河、船行、运南三个灌区,打造“古黄河灌区”,构建“以黄河故道为轴,多源补水、分区配水”的河湖水系连通体系和“四源、三片、一总渠”的灌溉供水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大灌区综合效益,推动灌区灌排体系大协同。沭阳县通过实施沂北灌区改造工程,显著改善了灌区内农业灌溉条件。

  统筹协同,守护粮食“安全线”

  宿迁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推动部门联动、县区协同,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泗阳县以灌区改造为基础、水源保障为关键、畅通水网为支撑,在实施运南、新华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基础上,构建“多点引水、梯级蓄水、节约用水、生态涵养”四维保障体系。随着多座新建涵闸投入使用,新增蓄水能力463.8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多地用水压力。

  在宿迁的田野上,每一条改造后的灌溉渠道都奔涌着希望,每一方精准输送的水源都滋养着丰收。下一步,宿迁将持续推动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强化灌区工程运行和调度管理,用科学的决策、扎实的工程、创新的举措,书写“以水兴农、以水护粮”的生动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10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