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增效 旱涝保收
——江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释放多重红利
初秋的高邮灌区,晨雾还未散尽,农户们已经在田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农户姜大伯轻轻一扫贴在建筑物上的二维码,屏幕上滚动显示“本周灌溉时段:周二至周六6—10时、16—20时,水量每日40000立方米”的提示。“以前浇地靠估摸,现在点开‘用水早知道’就知道哪天能浇水、用多少不超量,连水费大概多少都算得明明白白。”姜大伯笑着说。
围绕农业节水增效目标,江苏省近年来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构建多元机制、打造示范样板、强化工程管护,一幅节水、保收、惠民新画卷正在广袤农田上徐徐铺展。
激活改革一池春水
姜堰的稻田旁,用水户韩大伯打开手机App(应用软件),屏幕上显示着“本年累计用水量74550立方米,8月份截至目前用水量6400立方米,累计水费12220元”。他笑着说:“这表准得很,浇地心里现在有本明白账,节水还能多拿钱呢!”
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江苏省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机制不断涌现。
姜堰区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区政府中心工作,通过“资源换资本”模式,由国有企业农水公司每年反哺4000万元投入灌区建设,为灌区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流。姜堰区创新建立“四精”改革措施,即精准定价,实行分灌区测算工程成本,形成政府指导下的协商定价机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水价分类明确;精准配水,通过四级计划分解体系,将用水指标直达电灌站;精准计量,依托智慧灌区“一张图”,实现泵站用水实时监测;精准奖补,则通过定向补贴与节水奖励,让农户切实感受到“节水有奖、超用加价”的实惠……这片平原河网密布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鲜活气息。
姜堰区还实现了镇街农民用水协会全覆盖,区财政每年为每个协会奖补5万元,保障其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了群众在用水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承接田间设施管护,形成了从建设到管护的良性运转闭环。
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目前,江苏已形成符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水价制度体系。事实上,在2020年底,江苏省79个承担改革任务的县(市、区)就已率先通过省级验收。
截至2025年7月底,依托“苏灌通”农业用水管理系统,新一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核定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全省范围内计量设施、明晰产权、管护组织的全覆盖。
79个承担改革任务的县(市、区)建立起了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并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完成了34个大型灌区、279个中型灌区的成本核算工作。
“苏灌通”农业用水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更是为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按方计量、精准收费变为现实,各区域用水量、收费金额等数据不断更新,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激发着用水户的节水内生动力。
筑牢抵御旱涝灾害防线
田埂边的进水闸前些天还在将清水送入缺水的农田,转眼间,随着台风的到来,远处的排涝泵站飞速运行,将田间积水排向沟道——应对旱涝急转时,农田灌排设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农户惊喜地发现,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灌排工程管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在遭遇1961年以来降雨量最少的不利气象条件下,南京市六合区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在河海大学水价研究成果的技术支撑下,探索“蓄、引、提结合”的灌区水价改革路径,采用“街道+社区+大户(公司)”的管护模式,加强灌区工程岁修疏浚和安全检修,保障灌区工程高效稳定运行,确保全区灌溉面积无大旱,有力保障了农作物生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6日
责任编辑:孟京 校对:王瑜 张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