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沟—变现—再治沟”的新循环——
一把柳条的双重价值
“今年冬天,这些柳条就能采收了!”
村干部李柏春站在地头,看着郁郁葱葱的灌木柳,眼神里满是期待。
这种长不高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灌木柳,对拜泉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价值:能治沟
“拜泉是全国5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治沟模式的先进是‘拜泉先行’的标志之一。”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干部温磊磊介绍,拜泉探索的“工程+植物+农艺”治理措施成本低、效果好,特别是连续式柳编跌水治理技术,已经在东北黑土区广泛应用。
什么是连续式柳编跌水?“简单来说,就是把柔韧的柳条围绕木桩编成网格状的柳编结构,一层层叠放在侵蚀沟的沟底上,直到沟底快被铺满,表层再覆上黑土。” 拜泉县水土保持服务中心技术负责人史育丞介绍。
“这些柳编结构不仅能减缓水流速度,还能像小堤坝一样,拦住随水流冲走的黑土。”史育丞最满意的是,灌木柳在水土中生根发芽后,会长出新的柳条,形成茂密的植物屏障。
灌木柳在拜泉县本地就能大量种植,极大降低了治理成本。2019年以来,拜泉县已运用柳编跌水技术治理侵蚀沟833条。
经济价值:能变现
有富村这片灌木柳就是3年前柳编跌水治沟的成果,虽然还没采收,但已经“名花有主”。
今年3月26日,拜泉县交易了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对丰产乡和富强镇侵蚀沟治理后形成的灌木柳、碳汇等生态产品进行交易,总交易金额494万元,其中灌木柳产品交易472万元。
拜泉县水务局局长杨和勇说,这笔交易资金将继续投入到侵蚀沟治理和黑土地保护中,建立“生态治理—价值转换—社会资本投入”的循环,实现“以沟治沟”。
这批柳条生态产品的购买方是齐齐哈尔鑫海路桥公司,总经理李玉革介绍,公司在今年秋天采收灌木柳后,将提供给侵蚀沟治理施工单位继续用于柳编跌水治理侵蚀沟,如此形成“以柳养柳”。
行走在拜泉,绿意浓浓的灌木柳一丛丛、一片片,朝气蓬勃。
“这几年我们采取了很多柔性治沟的措施,植物用得多,更有利于生态修复。”拜泉县水土保持服务中心主任刘志文说。
刘志文带记者走到一片去年刚治理的侵蚀沟前,灌木柳刚长了一尺多高,周边架起围栏和铁丝网防止牛羊啃食。“三分建七分管,植物生长需要周期,特别是前三年,管护至关重要。”
“有了这笔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来的交易资金,管护的费用就有着落了!”刘志文说,“这才能保障治理效果最大化。”
今年2月,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经过测量测算,为拜泉县出具了一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根据报告,拜泉县侵蚀沟治理灌木柳面积为411.06公顷,每年产生的木质林产品总价值为246.6万元。
“我们还要继续推进交易,让更多灌木柳变现,推动以沟治沟、以柳养柳。”杨和勇对拜泉县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信心十足。
远处,新生的柳条在风中摇曳,片片新绿成为黑土地上生态好、日子旺的新希望。
作者:迟诚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