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贵州

护好“生态存折” 守好一江碧水

——贵州黔东南州全面推进龙江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发表时间:2025-10-14

  □本报通讯员 潘晓飞 杨瑞

  “你看这水,清得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用它洗手凉丝丝的,比吹空调还舒服!”秋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思旸镇,63岁的村民徐昌国和妻子在龙江河边散步。在龙江河畔长大的他,最近常跟老伙计们念叨:“咱们的母亲河,评上省里的‘美丽幸福河湖’啦!”

  日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公布2025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及优秀案例名单,龙江河名列其中。对村民们来说,这份荣誉是家门口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

  徐昌国记得,十几年前的龙江河可不是这样。那时沿岸有些工厂、养殖场把污水往河里排,河水发浑,岸边偶尔漂着垃圾,夏天还会有异味。“我们小时候在河里摸鱼、游泳,后来娃们想下水,都被大人拦着。”徐昌国回忆。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徐昌国说,是看到有人拿着工具清理河道,村里墙上贴满了护河标语,还有干部挨家挨户讲保护河水的重要性。“现在好了,污水有地方处理,垃圾有人收,没人敢往河里扔东西了。”

  对岑巩县龙田镇都素村的杨德明来说,龙江河的变化更是让他的生活换了“赛道”。2016年前,他靠打渔为生:“那时总想着多捕点、捕大点,河里的鱼却越来越少”。

  贵州省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他放下渔网,成了一名护渔队员。“现在巡河,看鱼群在水里游,比以前捕鱼还开心。”他笑着说。

  都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洪智最清楚村民们的心态转变:“以前开村民会,大家聊的是‘今天捕了多少鱼’。现在聊的是‘昨晚巡河没发现违规钓鱼的’‘河边的草该修剪了’。”除了村里30多个公益性岗位人员清理河道外,傍晚还有村民自发加入巡逻队。“谁都不想让这条河再变脏,它可是咱们的‘生态存折’。”何洪智说。

  这份“生态存折”,真真切切鼓了村民的腰包。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们靠龙江河的好水,把水稻制种做成了大产业。“1976年刚种的时候才60亩,2025年都到1462亩了,685户人家都跟着受益。”周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云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饱满的稻穗,“这水好,稻种质量就好,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不少,今年我家光种稻种就赚了5万多元。”

  依托坝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岑巩县集中打造以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龙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岑巩思州柚种植3.6万亩,产品畅销俄罗斯等国,带动千余户增收,成为农业富民强县特色标杆产业,走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沿线20公里油菜花海、高过河景区、思州温泉“山水观光+康养疗愈”双业态,传承百年的龙田龙舟、注溪衙院土司遗址、思旸古思州古城……在山水之间领略自然风光,于历史遗迹中探寻深厚的人文底蕴,龙江河成为热门打卡地。

  夕阳西下,龙江河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的列车呼啸而过,与河水的流淌声谱成一首幸福的歌。龙江河,早已不是一条单纯的河流,它是村民们的母亲河、致富河,更是大家心中的幸福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