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贵州

守护绿水青山的贵州实践

发表时间:2025-08-26

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护河员正在打捞水中杂物 本报记者 杨良强

  □本报记者 冉军 李正兵 通讯员 潘希来

  走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碧水潺潺、绿意盎然,层层叠叠的瀑布在林间飞泻,游客们或驻足拍照,或泛舟湖上,尽情享受着山水清凉。

  截至7月底,荔波县接待游客约1600万人次。旅游业的蓬勃活力,是优质水生态赋能生态产业化的体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贵州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贵州水利系统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与“两山”理念紧密结合,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深入推进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工作中守护绿水青山,积蓄绿色资源,厚植发展优势。

  联动发力

  守护每一条江河

  “这是我绘的第七幅图,可以叫‘母亲河绿色回归图’。”在202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前夕,88岁的雷月琴画了一幅南明河水系图,这也是她30余年护河生涯里,第一幅彩色的河流水系图。

  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退休后的雷月琴眼见贵阳南明河水质日渐恶化,揪心不已。从1994年起,雷月琴毅然踏上了义务护河之路。从1994年到2015年,她先后手绘了6张贵阳南明河水系图,清晰标注河水颜色、污水臭味、排污大户等,并将这些图纸寄给贵阳市相关部门。

  三十多年风雨无阻的坚守,终于盼来了母亲河的新生。贵阳市全面推进南明河综合治理,先后启动“三年变清”行动,实施39项整治工程,建设35座再生水厂,日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184.5万吨。

  2023年,南明河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的南明河,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白鹭栖息,岸边步道上满是休闲散步的市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雷月琴的故事,是贵州全民护河的缩影;南明河的蜕变,是贵州系统治河的典范。

  为保护好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湖库,贵州创新设置省、市、县、镇四级“双总河长”和“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制度,全省4697条河流(含草海)分级、分段设立五级河湖长2万余名;研究制定《贵州省流域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印发《贵州省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细则》,探索互派河长、流域河长等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将河湖长制写入地方性法规,出台《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河道条例》等5部地方涉水法规,为河湖管护长效化、常态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贵州全省分级聘请1.1万余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属地聘请1.7万余名河湖巡查保洁员,为河湖日常监督管护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贵州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9.2%,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黔贵大地的江河湖库愈发清澈灵动。

  创新机制

  严管每一滴清水

  守护绿水青山,还需要管好水资源。贵州省水利厅创新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取水口解译模型库和解译技术地方标准,通过遥感技术让隐藏在喀斯特山谷中的违法取水点被精准锁定。

  这是贵州创立取水口“天空地”监管模式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贵州通过卫星遥感已对全省8.488万平方公里区域完成扫描,建立起涵盖赤水河、乌江等流域的多源影像数据库,解译发现疑似问题取水口230个、实地核查271个,确定违法违规取水口86个并督促整改。

  “传统人工巡查,一个县得跑半个月,现在卫星过一遍,可疑点全标出来。”贵州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工作人员拿着对比图介绍,结合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数据交叉核验,监管效率提升30%至50%。这套适用于喀斯特山区的遥感监管标准体系,正成为全国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贵州样本”。后续贵州将实现重点流域监测全覆盖,让每一处取水点都纳入“天眼”监管。

  日前,在水利部公布的2024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中,贵州再获殊荣,连续四年实现“优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

  尊重自然

  呵护每一个生灵

  “才半个月,它们就成功自然产卵,鱼苗也顺利孵化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兴奋地说。今年4月,刘飞和团队在大鱼坝水域投放了20尾长江鲟亲鱼,并通过上游桐梓河杨家园水库的生态调度,尝试营造涨水过程以刺激鲟鱼自然产卵。

  过去,长江鲟等珍稀鱼类面临生存危机。赤水河支流曾修建百余座小水电站,成为长江鲟等鱼类洄游的一道“坎”,致使坝下江段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鱼类的适宜栖息地和产卵场大幅度缩减。

  2020年,一场“还河于鱼”的绿色攻坚战在赤水河打响——贵州坚持 “生态优先、依法依规、分类处置、稳妥推进” 原则,对赤水河流域小水电展开科学有序清理整改:对具有防洪、供水等综合功能且无替代措施的小水电,通过修建过鱼设施实现生态化改造后保留;其余小水电全部退出。

  截至2023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373座小水电中,342座退出,357座拦河坝拆除300座,小水电站密度大幅度降低。

  如今,赤水河贵州段二道河、桐梓河等20多条支流与干流重新连通,鱼类多样性及栖息地恢复、水环境质量等显著改善。监测表明,赤水河流域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种群数量和出现率明显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将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助力贵州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6日

作者:冉军 李正兵 潘希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