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甘肃

让每一滴水的去向都有迹可循

——甘肃张掖市实行水预算管理激发绿色发展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5-11-22

  □本报记者 张佳鑫 通讯员 土志华

  坐落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市,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困。如何用好每一滴水,在保障黑河流域水安全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是张掖必须破解的课题。

  张掖多措并举破局解题。特别是自2024年7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以来,张掖将“像管钱一样管水”的理念全面融入水资源管理体系,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让节水举措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与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张掖市持续用精细的“水账本”,实现了从“源头确权”到“过程智管”再到“节水增效”的闭环,倒逼产业结构优化,走以水兴业、绿富同兴之路,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水利样本。

  制度先行,健全刚性管控体系

  “从‘无盲区’的预算编制,到活跃的水权市场,从智慧赋能到制度保障,张掖正逐步形成一条‘精准化管控、市场化交易、智能化管理’的水资源管理新路径。”张掖市节水办主任吴旭说。

  这场改革的基石,在于对水资源使用权的清晰界定。张掖市全面实施水权改革,通过开展初始水权确权登记,为农业用水户和所有工业、生活用水主体发放了水权证,水权确权率达100%,为后续预算管理和水权交易打下坚实基础。

  在明晰水权的基础上,张掖将“零基预算”理念引入水预算管理。“这意味着年度用水指标分配不再简单沿用历史用量,而是以用水权为刚性上限,根据行业用水定额先进值,从零开始重新核算每个用水主体的年度用水需求,从机制上倒逼所有用户精打细算。”市节水办副主任张宇飞说。

  围绕水预算管理,张掖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技术标准,以系统性改革破解水资源刚性约束难题,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水资源从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领域流动。

  严谨刚性的制度设计,为这场具有突破性的水预算管理改革护航。各县区年度水预算草案,需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执行,凸显了水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张掖市坚持“一年一预算、一年一审计、一年一评价”原则,将水预算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以考核“指挥棒”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制度能够真正落地见效。

  科技赋能,保障预算落地见效

  水预算管理要真正实现“管得住、管得好”,离不开科技支撑。张掖市初步搭建市、县(区)、灌区三级水预算管理全流程业务体系,以数字化手段破解监管难题。

  在高台县骆驼城水资源保护利用所,工作人员通过“高台县智慧水务一览式数字化运营平台”演示水预算的流程。“我们采用‘1+9+N’框架,即1个水预算管理模块,覆盖了全县8个灌区、1个人饮管理站以及所有用水户,实现了从告知、申请、复核、下达到执行、决算的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高台县节水办主任徐学贵介绍。

  地下水超采问题曾长期困扰着骆驼城灌区,如今得益于智慧水务平台的应用,灌区管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为灌区734眼机井安装了在线计量设施,并统一接入平台,实现实时监控。”骆驼城水资源保护利用所所长李韬介绍,平台具备精准预警功能,当用水单元接近或达到月预算指标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而一旦超量用水,平台可授权进行远程限制供水甚至关井。精准管控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2025年11月初,骆驼城灌区地下水利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994万立方米。

  水预算按照用水定额先进值计算,对节水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能否适应?张掖的做法是:政府既立规矩、提要求,也铺好路、给方法。

  在甘州区明永镇燎烟村,高标准农田、现代化水利设施与智慧农业技术共同支撑水预算落地。“以前想搞滴灌,可地块太碎,又没有稳定的水源,一直没搞成。”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德红说,“现在政府通过项目,不仅把地整平连片,还配套建设了蓄水塘坝和输水管网,推广了节水滴灌,我们用水方便多了,预计今年亩均用水比预算指标要少20立方米。”

  在高台县骆驼城灌区,水利部门因地制宜修建84座“港湾式”地表水泵池,并加装过滤器,让农民可以方便、高效地使用地表水进行滴灌,有效替代了地下水开采。

  红利释放,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水预算管理在张掖市各行各业全面铺开,催生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在工业领域,以甘肃昆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全面落实水预算。该公司年度水预算指标为17万立方米,面对严格约束,公司通过升级生产工艺,改进节水措施,2024年实际用水量仅为13.9万立方米,其主要产品用水单耗远低于行业先进值。在城镇生活领域,节水新风尚蔚然成风。甘州区蓝山公馆小区等节水型社区,通过宣传节水知识、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普及节水器具等措施,将节水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水预算管理不仅实现用水严格精控,更激活了水权交易市场,让“节水生效益”。节水者可将节余的用水指标交易变现,用水需求方则通过购买指标满足发展所需,实现水资源高效流转与多方互利共赢。

  民乐县三堡镇韩庄村便是鲜活例证。“今年我们从镇里的三堡村和团结村买到了50万立方米的用水指标,敢放开手脚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了!”村用水者协会副会长谢维仟脸上满是笑容,“改种经济作物的耕地亩均可增收120元,得到补灌的经济作物每亩能增产100斤。我们村尝到了水预算和水权交易的甜头,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十四五”以来,以水预算等制度为牵引,张掖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节水成绩单”,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7.9%和12.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25,全市6个县区100%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城镇生活到生态保护,水预算将张掖全市所有用水户纳入精细、高效的管理体系,既算清了节水增效的“经济账”,也算好了人水和谐的“生态账”,更算实了千家万户的“民生账”。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22日

作者:张佳鑫 土志华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