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广东

广东河源市推进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见效

“移”居乐业日子甜

发表时间:2025-11-18

  □本报通讯员 李文俊

  河源市是广东省水库移民大市,境内坐落着新丰江、枫树坝两座大型水库,15.7万移民分布在7个县区296个村庄。“十四五”以来,河源市统筹推进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见效,移民生活实现了从“移居”到宜居、从脱贫到增收的华丽转变。

  建设美丽家园

  ——从“脏乱差”到“宜居美”

  “以前村里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现在出门就是干净的水泥路,家门口还有小花园,住着比城里还舒服!”谈及村里的变化,陂角村村干部梁剑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十四五”期间,河源市深入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移民家园为移民而建”,累计投入11.5亿元移民资金用于美丽家园建设,打响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村庄清洁行动清除卫生死角,污水治理工程让“臭水沟”变“清水渠”,厕所革命解决“如厕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市移民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超98%,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9%。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速。移民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9%,电力供应稳定性持续增强;5G信号实现全域覆盖,寄递网络延伸至村头巷尾;1.47万公里农村公路串联起库区与安置区,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打通移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在移民大县龙川县,15亿元“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的投入,让农村公路网越织越密,不仅串联起霍山旅游风景区、赤光绿油花果树小镇等特色资源,更大幅度提升了枫树坝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便利度。

  公共服务的“暖阳”同样普照移民村。随着学前教育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项目落地,移民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全部移民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统筹,移民医保补助让“看病近、报销易、负担轻”成为现实;“河适养老”品牌打造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温暖人心,在东源县仙塘镇,长者饭堂覆盖周边4个移民村老年人,有效解决老年移民“吃饭难、吃饭愁”的实际问题。

  推动产业转型

  ——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

  “十四五”期间,河源市紧扣“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差异化发展原则,累计投入4.8亿元移民资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农业+”“工业+”“文旅+”多元发展模式。数据显示,全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7万余元增至2024年的2.6万余元。凭借扎实的产业帮扶成效,河源累计获批5.51亿元中央移民资金,其中2.44亿元专项用于产业升级,为移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在“农业+”领域,河源打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限,东源县灯塔镇借助省级移民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建成标准化循环水养殖基础设施,预计年产鲈鱼418吨,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收150万元。各地还围绕“一粮二茶三佳果”本土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让移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工业+”模式则推动移民村从“分散发展”走向“抱团共建”。源城区埔前镇10个移民村整合水库移民资金,合作建设标准化厂房,成功引进河源丰田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厂房租赁,10个村庄每年可获得超130万元的集体收入,既降低了单个村庄的投资风险,又提升了产业承接能力。

  “文旅+”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源城区依托示范带建设,培育出坪围村兰花基地、上村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高围村五指毛桃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旅游”的产业链条。2024年,示范带沿线5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91.6万元,移民在产业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红利。

  助力就业创业

  ——从“技能焦虑”到“能力自信”

  “参加电商直播培训前,我家的农产品只能在本地小范围销售;现在通过直播带货,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年收入从8万元涨到30万元!”和平县移民邹学兵的创业故事,是河源移民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河源市积极对接移民培训意愿、市场用工需求以及移民村产业发展需要,累计投入479.1万元,举办85期培训班,培训移民8513人次,帮助移民创业就业。

  聚焦用工缺口大、薪资待遇优的领域,河源市打造粤菜师傅、南粤家政(月嫂)、乡村民宿管理、电商直播等“就业导向型”培训项目,不少人通过培训实现了稳定就业。针对移民村“一村一品”产销对接短板,河源重点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吸引青壮年移民返乡创业。

  河源市将继续锚定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移民后续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推动新时代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18日

作者:李文俊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