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北京

点滴汇聚 润泽京华

发表时间:2024-04-16

  □本报记者 许睿 张雅丽 通讯员 单杰

  十年开源节流,十年优化配置。十年间,北京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4万亿元,经济稳步跑出“首都速度”的同时,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7.21立方米下降至9.62立方米,“一增一减”之间见证了首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十年来,北京水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将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节水”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用水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都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入崭新阶段。

  谋篇布局 掷地有声

  北京市水务综合执法总队延庆分队队员胡益豪最近多了“新身份”,成为节水普法专员。他日前来到北京市延庆区儒林街道悦安居社区,向居民宣传《北京市节水条例》,讲解节水妙招。

  胡益豪与同事们尝试打造“田间地头小课堂”,定期深入乡、镇、村开展节水普法培训,为基层培养“水务村长”“水务店长”。先后有1000余名懂法规、会节水、善宣传的“水务村长”“水务店长”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不少像胡益豪一样的首都水务人结合各自岗位职责,大力宣传“节水优先”。

  2023年3月1日起,《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将用水计划管理、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水效标识、高耗水产业目录等相关实践经验,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从观念、意识、制度、措施上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市水务局法制处负责人张亮介绍。

  “节水工作是一盘关乎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大棋’,既要有顶层机制引领,又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更要确保末端执行环节落地有声。”北京市节水办负责人张欣欣介绍。

  十年来,北京始终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深入推进“两田一园”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用水精准计量,强化水资源全过程协同监管,全市16个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近2000个村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连续22年保持“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

  精打细算 点滴珍惜

  早春时节,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静谧湖面之下“藏着”现代化城市公园的“节水秘笈”。

  “绿心公园是一块天然的‘海绵’,可以吸收雨水,需要时再‘吐’出来。公园东南角的福泽湖就是存蓄雨水的‘主力军’。”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陈博介绍。

  福泽湖位于绿心公园的最低洼处。“每逢雨季来临,雨水可以沿着公园里随处可见的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小海绵’快速下渗,再顺着溢流管网全部汇集到福泽湖。”工作人员说,大大小小的“海绵”形成联动,园区每年可以“喝”下600万立方米雨水。如此一来,这些“喝下的水”还可以满足公园浇灌等需要。

  大兴国际机场,这座国际化超大型航空港也因地制宜打造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机场”,从高耗水大户变身节水标杆。

  整个机场27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划分为140个区域。每一个区域均建设透水路面、下沉绿地等集雨设施。从空中俯瞰,机场金色的屋面被打造成虹吸式排水系统,与航站楼下两座雨水调蓄设施相连接。机场能源与环境管理相关负责人王颖佳介绍,这两座调蓄池每半年可以集满6000立方米雨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作空调冷却水补给。机场南北两侧的两座景观湖,同样发挥着留住“天上水”的重要作用,汛期可贮存50万立方米雨水,用于机场绿地灌溉、喷洒道路等。

  在“渗、滞、蓄、净、用、排”等一系列海绵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大兴机场四年来累计拦蓄利用雨水超4000万立方米。

  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

  在北京四环外的凉水河畔,坐落着一座出产高品质再生水的现代化水厂——小红门再生水厂。来自北京西南部城区的生活用水在这里经过十余道净化工序,“变身”为高品质的再生水,满足差异化用水需求。

  2023年,小红门再生水厂“出品”的再生水,27%用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6%用于电厂循环降温,65%用于河湖生态补水,2%用于市政路面降尘、绿地浇灌——城市“废水”摇身一变,成为润泽京城的新水源。

  作为一座严重缺水的超大型城市,北京要想牵住节水这个“牛鼻子”,全力“挖潜”非常规水利用势在必行。

  2023年,朝阳区东坝郊野公园的9眼绿化用地下水机井被关停,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再生水输水管线。水源置换后,每年可压采地下水58.15万立方米。2014年至今,北京市持续推进公园绿地灌溉用再生水替代工作,实现了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和环境美化的有机结合。

  北京市水务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管理处负责人付朝臣介绍,十年来,首都再生水年利用量从8.6亿立方米增加到超12亿立方米,已成为首都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标杆引领 宣传先行

  漫步在北京建筑大学校园,草坪上一个个浇灌喷头将水喷洒,升腾起层层薄雾。北京建筑大学后勤与基建处负责人吴建国介绍,这是学校采用的节水型绿地微喷设施,通过自动化程序定时浇灌。

  节水进校园,为节水宣传教育树起了标杆。北京建筑大学作为京内唯一的建筑类高校,50%以上的专业和用水密切相关。依托学科优势,学校已开展节水相关课程70余门,并连续五年组织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让节水惜水的种子在广大师生心里落地生根,进而辐射带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自觉行动。

  “水资源虽不可或缺,却也因随处可见而易被忽视。如果用水观念不转变,再多的水也不够用。”张欣欣说,首都水务系统坚持不懈做好节水宣传,掀起全民节约用水高潮。

  2023年,北京市水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全市多个行业和各区,开展《北京市节水条例》培训解读,并开展节水进电影节、电影院等主题活动,参与活动的市民群众超过30万人次。节水,正在成为首都的文明风尚。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4月16日

作者:许睿 张雅丽 单杰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