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新而进 向强而行
□本报通讯员 范智 徐宏
11月3日、11月9日,安徽省水利厅两场“创新之问,水利答卷”研讨会现场热潮涌动。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十五五”安徽水利谋篇布局注入改革创新活力。
改革创新一直是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发“创新之问”,敢于做“创新之答”。
五年来,安徽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水利建设质量管理连续9年荣获A级等次,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创新补充耕地,农村供水保障工作走在前列,省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加快建设,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提前超额完成……在从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迈进的航程中,安徽正劈波斩浪,向新而行。
系统施治 数字赋能
体系之“新”护安澜
11月2日,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华阳河泵站施工现场如火如荼。安庆市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管理处负责人何学好介绍:“我们正全力确保华阳河泵站12月底完成主泵房电机层以下结构施工。”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工程总投资104.9亿元,对保障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重点城市和地区防洪安全意义重大。
“十四五”以来,安徽完成各类水利投资2659.4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515.4亿元。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牛岭水库、华阳河蓄滞洪区、凤凰山水库、淮河干流王家坝—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等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速建设或建成,完成杭埠河、滁河等7条主要支流和235项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112个,除险加固水库971座,新增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新增防洪库容1.01亿立方米。
“十四五”期间,安徽水旱灾害防御效益达1789亿元。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得益于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夯实了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智慧防御措施更加丰富可靠。
安徽坚持数智赋能,促进“治水”向“智水”转变。构建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成各类监测站点约3万处,建成大别山区等偏远区域卫星信道374处,建成雨量站1.2万余处、水位站6612处、墒情站328处、水利测雨雷达5部,基本建成防洪预报调度、小型水库预报预警等监测预报平台。同时,整合59个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建成涵盖8大业务板块、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安徽省智慧水利系统。
“四横三纵” 通江达海
水网之“新”强支撑
10月28日,引江济淮二期淮水北调线的关键枢纽贾窝站泵站全面具备运行条件,为今年年底淮水北调延伸线全线通水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一项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供水范围覆盖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7个县,受益面积达7.37万平方公里。2022年12月30日,工程一期实现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历史性“牵手”;今年8月,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工程顺利试通水,安徽省第二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南北向输水大动脉贯通。
“十四五”以来,随着一批水网工程实施,安徽基本建成“四横三纵”高效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
安徽以高位推动、省市县三级协同、多行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动水网先导区建设走深走实。目前,省级水网工程覆盖率达70%、调配率达83%。全省16个市和80个县区全部完成市县级水网规划批复,形成上下衔接、系统完整的水网规划体系。
安徽系统抓好“联网、补网、强链”,在江淮分水岭东西向输水通道创新建设“水立交”和提水泵站,实现与南北向的引江济淮互联互通。建成巢湖市长江供水、龙河口引水和港口湾水库灌区等工程,开工建设怀洪新河大型灌区和江巷大型灌区,实施淠史杭等7处大型灌区和137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依托现代水网打造“水运安徽”,阜阳闸枢纽改造、当涂闸枢纽等一批水利水运融合项目加快建设,为安徽及豫东地区通江达海创造有利条件。
2025年9月,《安徽省地下水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地下水系统治理、科学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法治保障。数据显示,全省年地下水开采量从2015年的32.49亿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22.17亿立方米,8年间降幅超三成。安徽以全国2.61%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4.24%人口的用水需求,为皖北振兴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水支撑。
“2024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42.9立方米、20.1立方米,分别比2020年下降22.2%、36.6%,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聚焦全域节水控水,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不断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持续增强。”安徽省水利厅水资源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水清岸绿 生态复苏
河湖之“新”绘盛景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宣城市宣州区宛溪河,正重现唐代诗人李白笔下描述的绝美意境。
“十四五”以来,安徽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推动其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转变,河湖生态环境与整体面貌得到系统性提升,为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水生态力量。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河湖长+检察长”制、省地联保机制、中小河流治理和管护协同机制等,持续提升河湖管护效能。完成县级以上河长湖长责任河湖和水利普查名录、湖泊保护名录内河湖健康评价,持续系统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创新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校园河长”等,营造全民爱水管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围绕全省“一心两轴四区多点”总体布局,加快打造富有徽水皖韵的全域幸福河湖。新安江屯溪段、滁州明湖、蚌埠龙子湖等被列入水利部幸福河湖示范项目,霍山县但家庙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建成21个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成395个省级幸福河湖。
加强河湖管护治理。完成巢湖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蚌埠市“靓淮河”等工程,全省901条河流、128个湖泊完成管理范围划定,开展茨淮新河、巢湖等23个河湖确权登记,完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67条河流、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124个湖泊的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河湖断面监测,全省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体比例达83%。
“两手发力” 深化改革
机制之“新”激活力
9月28日,安徽省水利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设立水利专项信贷产品“兴水贷”,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水利贷款审批和投放各不低于1000亿元。这是安徽坚持“两手发力”、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推进政银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下水利建设资金压力大、建运管脱节制约工程效益、水利资产盘活难等瓶颈,安徽省水利厅主动破题,于今年7月28日印发关于推进水利工程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企业组建的指导意见,同步指导市县因地制宜组建一体化企业。截至目前,全省已有8个市级一体化企业,36个县级一体化企业,部分市县正在协调谋划组建。
“十四五”以来,安徽在水利投融资、水权交易、水土保持等领域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展现出强劲的改革韧性。通过与金融机构深化对接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网建设,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投资占比已达43.8%,较“十三五”提升13个百分点。
水权交易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实现16个地级市用水权交易全覆盖,完成了六安市金安区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水权改革路径。水权交易活跃度持续攀升,2025年已成交326单。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拓展水土流失治理新增耕地反哺。创新建设的“皖土智配”土石方综合利用平台,促进了土石方资源的跨区域、跨项目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2024年9月,滁州市定远县完成全国首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
“当前是决战决胜‘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关键时期,我们将以江淮为纸、创新为笔、实干为墨,加快推进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安徽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群波表示。
作者:范智 徐宏
责任编辑: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