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安徽

家门口的诗意

——安徽桐城市龙眠河幸福河湖建设纪实

发表时间:2025-09-06

  □本报通讯员 段琳 方震

  发源于龙眠山的龙眠河,主河道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穿安徽省桐城市而过。

  龙眠河入选2024年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桐城市以“一山隐逸蕴风华、一河清流润万家、一城文脉承礼让、一带和鸣百业龘”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笔、生态治理为墨,全面开启幸福河湖建设,回应群众对碧水清波的期盼。龙眠河从“困境之河”蜕变为“诗意之河”,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家门口的诗意”。

  流水潺潺现风华

  “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龙眠山不仅是龙眠河的源头,更是桐城市千年人文的“密码库”。北宋画家李公麟归隐于此,绘就《龙眠山居图》,明代进士赵釴留下“璎珞岩”摩崖石刻,清代名臣张英筑万松堤,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建良弼桥……山水与人文在这里深度交融。

  在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桐城市深挖龙眠山山水文化宝藏,将历史遗迹修复与生态廊道建设结合,对万松堤、槐溪塥、媚笔泉等遗迹进行修复,同步修建蜿蜒舒展的生态廊道。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在幸福河湖建设中将沿岸文化展示区拼接起散落的历史碎片,水旅融合的新模式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走在龙眠河畔,不但能看碧水东流,而且能读桐城故事。

  如今的龙眠山,清泉潺潺绕林间,松涛阵阵洗尘心。市民无需远行,漫步于山水间,便能赏群峰叠翠之景,品桐城水文化之韵。昔日文人雅士的“隐逸之地”,成为今日市民日常休憩的“诗意空间”,城市品质与民生幸福感在山水交融中悄然提升。

  一河清流润万家

  “一河清流润万家”,是桐城市幸福河湖建设的愿景,也是对群众碧水期盼的直接回应。围绕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四大目标,桐城市对龙眠河开展系统性治理,让河流实现华丽蜕变。

  在河道修复与防洪加固方面,境主庙水库至彩虹桥2公里河道成为市民打卡的“生态地标”;同安路桥到南环桥3.5公里岸坡完成生态化改造;黄燕村、双溪村等山区河段重现自然肌理;市内高铁与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护工程,则为城水相依筑起“铜墙铁壁”。桐城市的治污攻坚同步推进,主城区截污纳管实现全面覆盖,3处水生态景观点缀龙眠河岸,12座生态保水溢流堰坝如银链串联,雨水排口改造阻断污水入河路径,人工湿地里的水草摇曳着净化清波,昔日浊流不见踪影,河道两岸渐渐化作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更贴心的是便民亲水设施的完善,让市民傍晚可沿堤漫步闲谈,周末能临水观景休憩。龙眠河清流永续,“家门口的碧水”成为常态。

  生态红利惠群众

  龙眠河上游,绿茶“桐城小花”茶香袅袅,稻田金浪翻滚,龙虾养殖基地产量喜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派繁忙,范岗、金神等经济重镇产业兴旺……这是河流与产业“共舞”的生动图景,也是“一带和鸣百业龘”建设布局的实践成果。龙眠河的清波,不仅滋养了文化与生态,更孕育了产业发展的生机。

  如今,桐城市正将河湖治理的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发展动能。在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厂里,技术革新助力粮食稳产丰收;水农旅融合项目的推进,更让游客沉醉于“山水交融、文化浸润”的特色体验之中。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叠加——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融入文旅产业、分享生态红利,龙眠河的诗意,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景,更成为实实在在的“幸福收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6日

责任编辑:孟京 校对:王瑜 张玉峰